专家视点

当前位置: 首页» 专家视点» 李国平:应加快推进首都圈一体化

李国平:应加快推进首都圈一体化

发表时间:2016-05-24     作者:北京大学首都发展研究院     访问量:

  从上面表格可以看出,在2+5、2+7这两种倡议中,作为河北省省会的石家庄并没有列入首都经济圈的范围。在2+8这种倡议中,石家庄列入首都经济圈,而到2+11中,河北11个市全部列入首都经济圈。

  在《中国首都圈空间划分、功能定位及其建设对策研究》一文中,李国平提出“中国首都圈空间范围的新界定”,这是他的最新研究成果:根据距离原则、引力原则、服务原则、以及行政原则,综合考虑经济联系强度、资源与环境保障和考虑行政区划完整性,将中国首都圈划分为三个空间层次:即核心圈“1都16县”、紧密圈“1都8市”和合作圈“1都5省”(见图)。

  10月21日燕赵都市报驻京记者对我院院长李国平教授就首都圈发展问题进行专访,李国平教授提出首都圈应该加快推进一体化,主要内容如下:首都的快速发展与以前不同,以前北京处于“向心集聚”阶段,也就是说外部的优势资源流入北京,导致河北属于“大树底下不长草”﹔现在北京开始从向心集聚向外扩散阶段转变,河北成为“大树底下好乘凉”。

  一、首都经济圈到底应多大?

  

  首都经济圈是一个什么样的概念?它到底应该是多大的空间范围?这是我国区域经济学界的一项重要课题。在李国平看来,“首都圈是一个都市圈,但它是一个特殊的都市圈,是以首都为中心的都市圈。首都圈就是首都功能的影响范围,以及首都功能发挥的地域范围。随着经济社会发展,首都圈就逐渐变得大了,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它是动态的”。

  李国平还认为,“首都圈”的提法比“首都经济圈”更加科学,“在我的研究之中,我的提法就是首都圈。因为首都圈指的是以首都为中心的都市圈,一个都市圈里不仅仅有经济,还有社会、文化、生态等方方面面,而首都的职能最主要的是政治职能……毕竟对于首都来讲,它首先是政治圈、文化圈、科技圈,然后才是经济圈。当然,‘首都经济圈’的提法我也不反对,因为它也包括了社会、文化、生态等方方面面。因此,咬文嚼字来讲,首都圈我认为更好。”

  关于首都经济圈的范围划分,区域经济学界曾出现过 2+5、2+7、2+8、2+11等多种倡议。李国平有《中国首都圈空间划分、功能定位及其建设对策研究》一文(这是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报告资助项目《京津冀区域发展报告》的部分研究成果),对2+5、2+7、2+8、2+11四种主要观点进行了整理比较。

  

  

  首都圈核心圈(“1都16县”,也称为近域首都圈):是指与首都联系最密切的圈层,为北京市中心向外80~100公里范围的圈层。其划分标准为:第一,与首都地域上直接相连﹔第二,可在解决或缓解中心城市用地紧张、密度过高等大城市问题上发挥重大作用﹔第三,与首都社会经济联系密切,是首都功能拓展区域。核心圈包括北京的16个区县,以及河北省的涞水县、永清县、廊坊市、怀来县、大厂回族自治县、香河县、三河市、涿州市、丰宁满族自治县、涿鹿县、滦平县、兴隆县、赤城县和固安县,天津市的武清区和蓟县,即“1+16”方案。

  首都圈紧密圈(“1都8市”,也称为中域首都圈),是指与首都具有紧密社会经济联系的地域空间。这个联系主要指商务联系、周末休闲度假等,这样的空间尺度会大一些,最远可达300公里。人们开车走高速或者坐高铁可以到达。当然高铁的建设可能改变这个空间尺度的标准,但每天坐高铁上班依然不现实。但这个圈域内总的经济联系还是比较广泛的,周末度假出行也比较方便。比如从北京坐高铁到天津,只用三十来分钟,当天来回完全不成问题。紧密圈包括北京市、天津市、保定市、廊坊市、沧州市、唐山市、秦皇岛市、张家口市、承德市,即“2+7”方案。

  首都圈合作圈(“1都5省”,也称为广域首都圈):首都的发展不仅需要周边,还需要更加广阔的空间尺度和范围来支撑它的发展。对于北京来讲,资源、能源供应以及环境问题都需要从更大的空间尺度上谋求解决方案。比如水的问题,周边整个华北地区都缺水,只能通过外围来进行调剂﹔能源问题,京津冀都不算强,则需要山西、内蒙古支持。这么大的范围内都能起到支撑首都发展的作用,它就属于“合作圈”,这种能源、资源方面的合作属于单向合作。合作圈包括河北省全境,尤其北部和西南部的张家口、廊坊、承德、保定、石家庄、邢台地区,山西太原、大同、阳泉、长治、晋城、朔州、晋中、沂州、吕梁等市,内蒙古的呼和浩特、鄂尔多斯、锡林郭勒盟、包头、乌兰察布盟等地。

  有媒体报道称,关于首都经济圈的范围划分,最终的方案是1+9+3,即北京+河北省的张家口、承德、保定、廊坊、唐山、秦皇岛、衡水、沧州、石家庄+天津的宝坻区、武清区、蓟县。而衡水、沧州、石家庄成为河北省最新被纳入的3个城市。

  李国平称,“现在提出来的1+9+3模式,包括河北省9个地级市、天津市的3个县区、北京全部。这种划分具体是不是确定,我也不是很清楚。但是对于规划本身来讲,应该已经列入到国家的相关规划制定方面,有最早可能年底出台,但是具体能不能出台,会受到相关政策的调整、节奏的掌控,这不是我们能够预测到的。我个人的观点是,1+9+3这种空间划分方案不可取,应至少将天津整体划入首都经济圈,因为毕竟主要的经济联系还是北京和天津,主轴是京津塘(塘沽),如果把主轴割断了,那这个圈域是不完整的。”

  

  二、河北:从“大树底下不长草”到“大树底下好乘凉”

  

  首都经济圈已纳入国家“十二五”规划,上升到了一种国家战略高度,这对河北的发展有着什么样的意义?李国平称,“首都的快速发展与以前不同,以前北京处于“向心集聚”阶段,也就是说外部的优势资源流入北京,导致河北属于‘大树底下不长草’﹔现在北京开始从向心集聚向外扩散阶段转变,就是说可以实现‘大树底下好乘凉’。”“往往是基于这样的考虑,京津冀许多地方都开始重视首都经济圈,主要是希望借助北京的对外扩散寻求发展。事实上,这种产业的转移已经开始,并且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李国平称,“河北省,尤其是位于北京周边的河北市县会得到北京的资金、技术的支持,肯定会受益良多,得到更多发展机会。在京津冀这样一个大的空间尺度范围内,区域间的差异会逐渐减小,首都周边地区会在首都经济圈建设中获得各自的经济利益,这对于提升周边地区的居民生活水平会有很大的帮助。”“首都是全国的政治、文化、科技的中心区域,那么首都经济圈建设会对整个中国甚至对世界都会产生很大的影响”。李国平称,“首都的可持续发展,对全国都会有很大的影响,况且首都是国际交往、文化交流、技术创新的中心,我们没有理由不使首都发展更好。建设首都圈就是为了首都能够更好地发挥职能,需要把这个圈域规划好、建设好。

  首都经济圈的理想状态是什么样子?李国平称,“对于首都圈的定位依然在不断探索,我认为,第一点,首都圈必须是全国的政治、文化、科技的中心区域﹔第二点,首都圈得成为一个世界级的大都市圈,这个概念与经济等各方面都有关系﹔第三点,首都圈必须是引领可持续发展、低碳发展和服务型经济的一个区域。这三点大致可以概括首都圈的理想状态。”

  据媒体报道,全长约940公里的北京大外环高速公路将于2015年全线建成通车,其中850公里由河北省境内的高速公路构成。届时,河北省将有多达11条高速公路直达北京。这意味着,京冀交通一体化进程全面提速,环首都经济圈加速形成。北京大外环高速公路取代曾规划的北京“七环”,对河北的发展将有着重要意义。

  李国平称,“七环”其实就是北京外围的一条城市带,是环首都绿色经济圈。它对京津冀一体化会产生更大的影响,环绕北京的东面、南面、东南面一定会形成一个城市带,并且将沿“七环”沿线形成人口和产业集中区域。冀中南地区以及北京偏南地区的沧州、廊坊、保定、衡水等这些区域来讲,会成为新的聚集区。

  李国平还呼吁,应加快推进首都圈一体化进程,“建设首都圈,应当围绕快速交通网络构建、生态协作、资源及能源合作开发、区域产业分工合作等关键领域,全面推进京津冀晋蒙地区的一体化进程”,“比如从企业层面来说,应该形成基于产业价值链的空间分工,具体讲就是总部、研究机构放在北京,生产机构放在河北,从而实现区域的紧密经济联系和一体化。”当然,为实现更为紧密的区域一体化和经济社会联系。交通等基础设施的一体化就显得极其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