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视点

当前位置: 首页» 专家视点» 中国建设“世界城市”需实施创新型城市战略

中国建设“世界城市”需实施创新型城市战略

发表时间:2016-01-01     作者:北京大学首都发展研究院     访问量:

  2010-11-18     新华社

  

  内容摘要:世界城市既是一个经济中心、同时也是社会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同时拥有世界级的城市基础设施,但核心在于其经济实力。而作为一个世界性城市,其经济实力不能仅仅满足于作为制造业中心,还应该包含研发中心、销售消费中心。

  新华社信息北京11月16日电(记者苏雪燕 胡铃 李江涛)十七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我国要“以大城市为依托,以中小城市为重点,逐步形成辐射作用大的城市群,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建设世界城市,已经成为北京、上海等中国城市的重要转型目标。近日举行的“北京论坛”上,各国学者围绕“世界城市的建构、发展与挑战”这一主题展开了热烈讨论,探索新时期创新型、世界化城市发展新思路。 --世界性城市是创新型的城市

  什么是“世界性城市”?北京大学首都发展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杨开忠教授解读认为,“世界城市”是“顶级国际城市”的概念。1993年国务院批复的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中提出,要到21世纪中叶建成世界一流的现代化国际城市。2005年国务院《关于北京市总体规划批复》进一步明确了北京建设现代化国际城市的战略部署。这个部署分三步走:第一步是构建国际城市的基本架构;第二步是到2020年也就是未来10年要完成的,要确立具有鲜明特色的现代国际城市的地位;第三步是到2050年左右进入世界城市行列。

  来自新加坡国立大学的教授朱介鸣表示,世界城市既是一个经济中心、同时也是社会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同时拥有世界级的城市基础设施,但核心在于其经济实力。而作为一个世界性城市,其经济实力不能仅仅满足于作为制造业中心,还应该包含研发中心、销售消费中心。

  在京都大学教授Kiyoshi Kobayashi看来,创新型城市的建立不仅是发达国家得以实现城市复兴的主要推动力,对于国家产业的建设与创新经济的出现同样至关重要。在新时期,上海、首尔、东京等东亚城市作为创新型城市的代表,在为全球商品、服务供应链提供大量创新内容的同时,也把建立创新型城市理念的触角伸向全球。

  与会嘉宾认为,中国真正把世界城市作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计划规划目标,是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以来,特别是全球的金融危机发生以后。

  2008年9月,国务院发布了《进一步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到2020年把上海建设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的世界城市”。同年,国务院又批复《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提出要经过10年的努力,使珠三角地区形成全球最具竞争力的核心大都市圈。2009年12月,北京市正式提出,北京全面进入到建设世界城市的新阶段。据悉,北京市正在研究的“十二五”规划里,一个非常重要的目标就是如何建设世界城市。

  --向创新型城市转型面临多重“陷阱”

  与朱介鸣提出的“从制造业中心向研发、销售中心过渡”的观点类似,杨开忠认为,以北京为例,北京建设世界性城市,面临的首要转型就是从以要素导向、规模导向的发展方式转变为以创新导向的发展方式。但在向创新型导向转型的构成中,不可避免地将会遇到机会成本增加、转型规模过大,以及创新风险等问题。

  

  首先,由于劳动力要素的价格优势下降,使初级要素比较利益的机会成本上升。专家表示,中国目前工人的工资仍然仅相当于欧美工人工资的10%左右,劳动力要素在国际上的比较优势相当明显。在这个比较优势的应用里,北京市劳动力报酬、社会福利条件都远远高于全国,可以源源不断地从全国获取廉价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如果未来放弃依靠增加劳动力等初级生产要素来获取增长,更多地转向依靠创新,会面临着较大的机会成本。

   

  

  

  其次,由于企业数量多、规模企业大,使经济已经形成了规模经济的路径依赖,这使得创新的规模经济代价大,影响创新的积极性。据了解,世界500强企业中国有34家,北京500强企业排在全球第三位。

  

  再次是知识产权保护不健全、要素市场分割严重,使创新面临的风险较大。

  以上这些情况使大城市竞争力的提升速度放慢,并产生了一系列的“城市病”。综合到会专家观点,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GDP总量增长明显快于人均GDP增长,民生改善远不如大城市GDP增长快。这使得社会两级分化日益严重。

  第二,人口资源环境矛盾非常突出。

  清华大学教授顾朝林表示,北京现在固定人口大约为1000万,而流动人口的数量大概也是1000万。10年前流动人口与固定人口的比重是1:3,现在的比重是1:1.这使得社会公正、环境公正性的问题日益突出。北京的城市规模在不断地扩大,资源日益紧缺,为此已经展开了南水北调工程、防沙林等工程,为环境支付了较大的代价。

  第三,尽管500强企业很多,但由于企业主要是建立在国内廉价的生产要素和规模经济的基础上,在全球竞争中缺乏知识财产的垄断优势,因此全球辐射力非常弱。据介绍,迄今为止,中国的34家全球500强企业经营主要限于国内,全球的网络体系根本没有形成。

  --积极布局加快世界性城市建设

  就此,专家为中国尤其是北京加快世界性城市建设开了“药方”。综合会上观点,大抵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从世界城市到多中心的世界城市区域。

  多中心的世界城市区域是利用廉价生产要素的成本,分散平衡发展中世界城市向创新型驱动转型压力的区域战略。这将有利于其突破向创新转型的陷阱,缓解发展中的世界城市病。

  

  杨开忠表示,国务院有关部门正在抓紧制定北京分散发展的重大政策意见。

   

  

  

  “十一五”期间中国已提出了以城市为主体的城市化道路。这对北京、上海这些世界城市来说,实际上就是世界城市圈战略。以北京为例,国家在北京周边地区已经部署建设了天津滨海新区和曹妃甸新区。

  

  十七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要“以大城市为依托,以中小城市为重点,逐步形成辐射作用大的城市群”。这可以看作是中国从世界城市的角度来制定的世界城市圈的战略,在“十二五”期间将形成主导。

  第二,实施更严格的产业与人口准入,土地用途和环境管制政策。

  杨开忠强调,目前首先是制定和提升产业准入标准。其次是实施严格的人口准入制度。他透露,最近国务院已同意北京市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研究控制北京市人口的办法。再次是更加严厉的节能减排政策。最后是实施严格土地用途管制政策。通过这样的政策可以大大地增加依靠廉价生产要素来获取竞争力的机会成本。

  第三,实施创新型的城市战略,进一步改善创新环境,降低创新的风险或成本。   朱介鸣认为,为了建设世界性城市,政府提供好的创新环境和基础设施是十分重要的。软环境包括对知识产权的保障,制度和管制、法治等。他认为,香港和新加坡之所以能被公认为世界城市,其重要的一方面在于这两个城市的法治基础比较健全。此外,社会的和谐对于世界城市形象也十分关键。

  针对北京建设世界城市的目标,还有专家指出,世界发达城市的发展经验表明,国际商贸中心是世界城市的重要支撑条件。

  对此,北京市商务委副主任束认为,加快国际商贸中心建设,符合首都城市功能定位,符合进一步提升城市综合服务能力的更高要求。北京建设国际商贸中心的基本思路,就是在满足居民多方面、多层次消费需求的基础上,全力打造以特色商品和服务交易为核心的国际流通中心、以商贸龙头企业为核心的国际商贸要素聚集中心、以高端交易和结算为基础的国际资源配置和价格结算中心;加快构筑更加完善的商贸服务配套支撑体系,以及便利、开放、诚信、规范的商贸发展环境,基本建成与首都城市功能和地位相匹配、与居民不断提高的生活水平相适应、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国际商贸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