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数发布

当前位置: 首页» 研究咨询» 指数发布» 《京津冀协同创新指数(2025)》发布

《京津冀协同创新指数(2025)》发布

发表时间:2025-03-12     作者:     访问量:

在2025年1月4日举办的北京大学首都发展新年论坛上,北京大学首都发展研究院院长、北京大学首都高端智库首席专家、北京市人民政府参事李国平教授对首都发展研究院研制的《京津冀协同创新指数(2025)》(以下简称“《指数》”)的主要内容进行了发布。

京津冀协同创新既要求三地不断提升自身的创新水平,也要求增强三地间的创新合作与溢出。《指数》围绕这一核心理念展开,从京津冀整体、三省市和13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三个空间层面分别构建京津冀协同创新指数指标体系。指标体系中包括创新能力、科研合作、技术联系、创新绩效和创新环境5个一级指标,11个二级指标和22个三级指标,重点测度分析了2013-2023年京津冀协同创新指数发展趋势。

测算结果表明,从2013年到2023年,京津冀协同指数从100增长到298.2,年均增速为11.5%,区域协同创新水平整体呈上升趋势,2023年增速回升。从一级指标看,京津冀的创新能力、技术联系、创新环境三个指标均保持了较快的增长速度,而科研合作和创新绩效指标也在止跌回升,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从三省市情况来看,北京的协同创新指数在三地中增幅最大,体现了北京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所取得的显著成效。虽然2013年之后天津协同创新指数经历了波动的过程,但2017年之后,恢复了稳步上升的态势,2019-2023年期间保持5.7%的增速。2021-2023年,河北的协同创新指数的增速相比于2013-2021年期间有所放缓。2023年,北京、天津协同创新指数分别是河北的2.6倍和1.4倍,均比2013年的倍数(6.6倍和4.8倍)有较大幅度降低,表明京冀、津冀间创新指数的相对差距缩小。2023年,北京的协同创新指数是天津的1.9倍,相比于2013年的1.4倍,无论是相对差距还是绝对差距均有所拉大

近年来,京津冀协同创新表现出以下亮点:第一,京津冀的研发经费支出占GDP比重从2013年的3.22%上升到2023年的4.27%,高于同期的江苏(3.29%)、浙江(3.20%)与广东(3.54%),比全国平均水平高1.62个百分点,展现出京津冀在研发投入方面的优势。近年来京津冀创新产出也大幅增加,北京的高水平论文、高质量专利、标志性技术成果不断涌现,原始创新水平不断提高。2023年,北京入选全球高被引科学家人数为411人次,首次位居全球城市首位。

第二,京津冀三地间科研合作量稳步提升,从2013年至2023年,三地合作发表论文数从2377篇上升到14241篇,年均增长19.6%。科研合作网络密度不断提高,形成以北京为核心,京津为主轴,京保石为次轴的科研合作网络结构。

第三,京津冀三地间技术合作网络日益完善,技术联系网络以北京为主中心,天津、石家庄为次中心。地区间技术交易止跌回升,2023年京冀的技术交易额已上升至2019年的2.38倍。

第四,三地间产业协作有序推进,围绕重点产业链布局不断落地。“京津冀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创新集群”“京津冀安全应急装备集群”“京津冀集成电路集群”和“京津冀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集群”于2024年入选工信部先进制造业集群名单。津冀重点平台不断发挥承接作用,“2+4+N”产业合作格局初步形成。2023年北京向天津、河北输出技术合同成交额达到了748.7亿元,比2022年增长1.1倍,占北京对外省市输出技术合同成交额的比重也快速上升至15.1% ,北京对津冀的辐射引领作用显著增强。2023年,河北吸纳京津技术合同成交额810.1亿元,同比增长101%。

第五,创新环境明显改善,有力支撑区域协同创新。截至2023年底,京津冀区域营运性铁路总里程达9400公里,相比2014年增长了25.3%;高铁实现对地级市的全覆盖。京津冀核心区1小时交通圈、相邻城市间1.5小时交通圈基本形成,“轨道上的京津冀”主骨架形成。科技服务业稳步发展,北京成为全国科技服务和营商环境高地。根据全球创业研究机构Startup Blink发布的《2024年全球创业生态系统指数报告》,北京在全球城市中位列第八,连续多年位居中国营商环境评价第一。北京为京津冀创新创业提供大量服务支持,天津、河北切实推动创新创业高质量发展,京津冀创新生态持续优化。

该报告对近年来京津冀协同创新的进展和问题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和研判,对把握下一阶段京津冀协同创新的政策着力点有重要的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