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时间:2011-10-20 作者:北京大学首都发展研究院 访问量:
时间: 2011 年 10 月 29 日(周六)上午 9:30-11:30
地点: 国子监中学办公楼二层育德馆举行。
主讲人: 刘小龙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 副教授)
讲课题目: 乐学启蒙:中国现代音乐教育的缘起
授课大纲:
中国的近现代音乐文化起自西方音乐教育模式的传入。在整个 20 世纪上半叶,我国的精英阶层和广大青年普遍经历了一次乐学启蒙。从学堂乐歌到改进国乐,从专业教育到歌舞普及,音乐逐渐成了国民生活不可或缺的部分,并成为专业人士开拓创新、研究传播的艺术职业。本次讲座将重点介绍李叔同、萧友梅、刘天华、黎锦晖、吴伯超等五位音乐家的教育贡献,助人回顾中国近现代音乐教育曾经迈出的坚实步伐。音乐教育事关民族文化发展的未来。早期学人在音乐家教育方面的大胆开拓,促使我们对今日的艺术教育现状展开反思,进而在现实的基础上重塑独立、前瞻、创新、敬业的发展目标,让音乐之美惠及每位个体的心灵。
报名方式: 2011 年 10 月 20 日~ 2011 年 10 月 28 日登录 www.110101.cn 报名,名额 120 人。
2011 年 10 月 20 日
主讲人简历:
刘小龙,北京大学艺术学院音乐系副教授。 1996 年起在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系学习,先后获得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攻读西方音乐史专业,对于德国作曲家 J.S.巴赫、贝多芬,以及 19 世纪早期欧洲音乐文化有专门研究。写作的重要论文有《利都奈罗在 < 勃兰登堡协奏曲 > 中的运用》、《论贝多芬晚期弦乐四重奏的风格转变》和《 “ 从心灵而发 — 但愿再次 — 回到心灵 ”—— 论贝多芬 < 庄严弥撒 > 的创作特征、信仰内容和宗教文化背景》。 2006 年为纪念奥地利作曲家莫扎特诞辰 250 周年主编了《你好,莫扎特 ——26 位中国音乐名人访谈录》(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 2009 年出版专著《论贝多芬 < 庄严弥撒 >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0 年 2 月,主持翻译并出版《钢琴音乐简史》( F.E. 科尔比 著,人民音乐出版社); 2011 年,完成《贝多芬:音乐与人生》(列维斯 ·洛克伍德 著, 2003 年)翻译工作。目前,刘小龙在北京大学开设的课程包括《世界音乐精华》、《中国近现代音乐赏析》和《浪漫主义时代的欧洲音乐》,并且在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国家大剧院艺术资料中心和中央音乐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开办专题讲座。刘小龙的音乐讲座提倡化专业理论为通俗演绎,希望广大听众从讲座中获得对音乐的兴趣,把音乐作为生活的良伴。音乐是人类文化的组成部分,理应成为人人可欣赏,可感悟的艺术精华。刘小龙的讲座细致生动、气氛活跃,以顺畅的表达和巧妙的分析加强人们对音乐的认知和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