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新闻

当前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 动态新闻» 北京公示首批429处历史建筑

北京公示首批429处历史建筑

发表时间:2019-06-25     作者:首都之窗     访问量:

历史建筑保护是传承历史文脉、保护城市风貌的重要内容。6月21日,本市第一批历史建筑名单在市规划自然资源委网站公示,人民大会堂等429处建筑物位列其中。作为全国第一批历史建筑保护利用试点城市之一,本市更多历史建筑确定工作正在有序推进,未来将逐步开展历史建筑的保护与活化利用试点。   

六成入选建筑位于核心区   

西四北二条59号院位于西四北二条西侧,是坐北朝南的一进院落。这里曾居住过清朝皇帝溥仪,也是抗日英烈佟麟阁的旧居。市规划自然资源委相关负责人介绍,该院落具有典型的北京四合院特征,反映北京内城地区传统民居特色,同时映射出新街口街道的文化特色,具有较高历史文化价值,故入选第一批历史建筑名单。   

吴晗故居所在的金融街街道头发胡同1号,也是入选建筑之一。整个院落结构及建筑构造极具清代风格。   

本市第一批历史建筑以具有一定时代特征和保护价值、承载了真实和相对完整历史信息的建筑为主。它们既不是文物保护单位,也未被登记为不可移动文物,却集中体现了北京作为国家首都丰富的历史遗存和建筑物类型。   

第一批历史建筑主要集中在西城、海淀、东城三区。其中核心区273处,体现北京作为千年古都特别是明清及近现代以来丰富的历史内涵,是体现古都风貌及共和国发展历史的建筑代表;海淀区146处,主要集中在清华、北大校园内,集中承载近现代以来一大批知识分子求学报国的历史信息;另有10处位于核心区和海淀之外。   

近现代建筑也是历史建筑   

据悉,市规划自然资源委会同市住房城乡建设委、市农业农村局、市文物局组成联合工作小组,共同开展本市历史文化街区划定和历史建筑确定的相关工作。经前期现场普查、田野调查、技术论证、专家评审等工作,第一批历史建筑方能出炉。   

在公布的首批历史建筑名单当中,有一批建于民国时期的建筑。“相对于动辄几百年的明清建筑,这些房子显然是小字辈,但它们同样是一段历史的承载者,记录着当时建筑的时代特色以及背后的动人往事。”相关负责人解释。   

与东西城常见的平房院相比,东旧帘子胡同23号最大的不同在于院内两层的砖木结构。目前,院内仍有居民居住。院内楼宇结构紧凑,整栋建筑形制保存完好,宅门为如意门,已被修缮,门楣保留至今,两个门簪与抱鼓门墩的雕刻做工精良。   

天坛街道金鱼池中区3号,建筑风格为民国时期典型的中西式小楼。这里现在是北京制帽厂的职工宿舍,虽然建筑的外部显得有些破败,但从出檐、屋顶、铁窗、墙体上,还能看出鲜明的民国风格。   

类型多样体现多元文化   

从建筑功能上看,本市第一批历史建筑主要包括居住建筑、办公建筑、文化教育建筑、医疗建筑、商贸建筑、工业建筑等。其中,既涉及传统四合院,又包含近现代公共建筑、近现代住宅等不同的建筑类型,体现了北京多元的历史文化遗存。   

科源社区“特楼”,是位于中关村中国科学院北区的宿舍区。这里是上世纪五十年代为中科院科研人员建设的三栋住宅楼,因其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最好,以安置海外归来的著名学者和国内知名科学家居住,所以被称为“特楼”。先后共有39位两院院士在此居住,钱学森、钱三强、王淦昌等举世瞩目的科学家都曾是这里的居民。   

作为科学家的故居,“特楼”记载着中国的科学发展史,入选为历史建筑。   

北京大学燕南园历史建筑群、清华大学照澜院历史建筑群也入选首批历史建筑名单。其中,燕南园当时主要作为燕京大学外籍教师的住宅,按照当时所有中外教师住宅的编号顺序,燕南园的住宅被定为51号到66号,这一编号从燕大到北大,始终没有变更。今天,在某些宅院的门口,还能看到黑底白字的木门牌。曾经居住在这里的学者包括历史学家洪业,数学家江泽涵,物理学家周培源,经济学家马寅初、陈岱孙,哲学家冯友兰、汤用彤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