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时间:2012-10-01 作者:北京大学首都发展研究院 访问量:
9月30日上午,由北京大学首都发展研究院与北京市东城区教委联合举办的“北京大学国子监大讲堂”第77讲在东城区国子监中学开讲。首都图书馆原副馆长、北京文史研究馆馆员、北京史研究会常务理事韩朴先生作了主题为“从写意到写真——西人版画中的京华图录”的专题讲座。
韩朴先生从绘画的几个概念入手,介绍了绘画的基本属性、版画及其复制与传播功能、复制版画与创作版画的区别等等。接着,他又向听众介绍了中国复制版画的历史和特点。他说,中国复制木刻版画已有上千年历史,根据不同的使用对象,中国的木刻版画又区分为宫廷版画、文人版画、民间版画和宗教版画等类别。创作版画则起自20世纪30年代,经鲁迅提倡,后来取得了巨大发展。随后,韩朴先生用大量的版画图片向听众讲述了从17世纪中叶到20世纪初,西方人通过绘制版画向读者介绍的东方古国(主要是老北京的题材),主要以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荷兰人约翰?尼霍夫、英国的威廉?亚历山大等为例。他指出,在17世纪早期,多数提供画稿的西方画师大都不曾来过中国,在资料极度缺乏的情况下,某些画作的信息来源也会包括一些道听途说的传闻。早期的版画中,根据传教士的描述所绘制的北京城市和庙宇,更多的是出自画师头脑中的想象。随着清初荷兰东印度公司和英国乔治三世派来的使团的到来,荷兰人约翰?尼霍夫和英国的威廉?亚历山大两位职业画师创作的画成了西方世界了解中国的最客观的形象资料,而且此后还成为西方人创作东方形象的重要资料、素材。 ? ? 在讲述的基础上,韩朴先生认为,17世纪中叶以来,随着东西方交往日益频繁,西方人对于东方世界的认知迅速超越了已往千百年的总和,而对于东方世界的形象认知大多表现于复制版画的形式;19世纪中叶以前,关于中国、关于北京的西洋版画,无论出自传教士还是使团,其产生和流通或多或少地带有一定的偶然性因素,这一阶段,西方复制版画的发展动力主要来自于印刷业和出版业;由于交流的频率和数量不足,所以多数画作的内容还是止于道听途说,表现为水月镜花式的写意风格,艺术水平不像,却不能当作信史。 ? ? 韩朴先生在大量资料的基础上,将西方版画在中国的发展演变娓娓道来,给人以丰富的知识量和美好的视觉享受。本次讲座受到了听众的热烈欢迎,大家纷纷期待韩朴先生下次关于西方版画写真部分的讲座。北京大学国子监大讲堂本学期仍将举办文化艺术、民俗艺术、建筑艺术等方面的专题讲座,详细讲座信息可以登录www.bjdi.org或www.110101.cn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