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时间:2014-09-24 作者:北京大学首都发展研究院 访问量:
2014年9月20日,由北京大学首都发展研究院与北京市东城区教委联合承办的“北京大学国子监大讲堂”第112讲在东城区国子监中学。本期讲座由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韩茂莉教授主讲,讲座题目为“北京的四九城”。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世界各地留下了一大批各具特点的古代城市建筑景观。韩茂莉选取了一部分具有代表性的世界各国的古城门,通过幻灯片向大家展示了这些建筑的风貌。以此为切入点,韩茂莉教授将目光转向了北京的古城门。她指出,北京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文化古都,早在公元前一千多年的时候,那时的燕国就在这里建起了城墙,从此开创了北京城墙文化的历史。北京的四九城是指皇城与内城城门,尽管明中晚期外城修成后,又增加了7座外城门,但北京人总习惯用四九城代替北京城。
城门不仅是连接城里城外的通道,“四九城”各个城门的功能不同,生活在这里的北京人也有着不同文化风貌。韩茂莉教授主要讲述了自元代在北京建都以来北京城城门的发展与变迁。她讲到,元大都时期,北京城在内城共建设城门11座。至明代初期,在皇城和内城分别建设城门4座和9座,明中晚期,又增加了7座外城门,形成了“里九外七皇城四”的建筑格局。清代基本上保留了这一格局。韩茂莉教授向听众详细介绍了明清时期这些城门的主要功能,并用清末民国初年流行在北京的俚语“东富西贵、南贫北贱”和“东城富西城阔,崇文穷宣武破”,生动形象地描述了那个时代北京城中老百姓的生活与文化。
讲座最后,韩茂莉教授向听众讲述了20世纪30年代前后建设的建国门、复兴门、和平门等大家耳熟能详的这些城门的历史变迁。
此次讲座是“北京大学国子监大讲堂”2014年下半年系列讲座的第一讲,来自北京各个区县的50余名学员聆听了讲座。讲座伊始,东城教委举办了一个简短的开学典礼,由北京大学首都发展研究院向听众介绍了本学期的讲座安排。2014年下半年,“北京大学国子监大讲堂”将安排讲座8场,主要由北京大学中文系、艺术学院的教师为北京的市民朋友带来文学、艺术方面的“知识大餐”。届时,讲座信息讲通过北京大学首都发展研究院网站http://www.bjdi.org和东城区社区教育网http://www.110101.cn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