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院新闻

当前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 本院新闻» 北京大学国子监大讲堂第257讲:飞龙在天:中国铜镜史上龙纹形象的三次转变

北京大学国子监大讲堂第257讲:飞龙在天:中国铜镜史上龙纹形象的三次转变

发表时间:2025-04-21     作者:     访问量:

4月18日上午,由北京大学首都发展研究院与北京市东城区教委联合举办的“北京大学国子监大讲堂”第257讲在北京市东城区职工大学(东城社区学院)美术馆校区开讲。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馆员、国博研究院副院长霍宏伟作题为“飞龙在天:中国铜镜史上龙纹形象的三次转变”的专题讲座。霍宏伟以新作《飞龙在天:中国铜镜史上龙纹形象的三次转变》为本次讲座的主线,以《周易·乾卦》的“六龙”意象为脉络,将中国铜镜龙纹的演变划分为“见龙”“跃龙”“飞龙”三卷,系统梳理了龙纹从萌生、发展到成熟的三次重大转变。

讲座伊始,霍宏伟分享了这一研究选题的三重缘起:既有对学术讲座和龙年文物展览的学术支持,亦因龙纹作为帝王象征的特殊政治含义,更着眼于铜镜这一跨越两千余年的日常器物所承载的文化密码。随后,霍宏伟深入讲解铜镜上龙纹形象的三次转变:第一阶段是战国晚期至西汉,龙纹由蛇形到兽形、由抽象到写实,视角从侧视发展到侧视加俯视,组合形式也从若干龙纹组合变为四神、龙虎组合。第二阶段是隋末唐初至盛唐,隋末唐初龙从四神之一逐渐成为十二生肖之一,重要性相对弱化;盛唐时龙纹特点突出,画面独立、环钮含珠,兽形龙的身形由修长变得健硕,画面也从四神组合转变为独立成幅。第三阶段是晚唐五代至北宋,龙纹又从兽形转变为蛇形,且龙的形象基本定型,在继承前代“尾缠腿”等特征的同时出现新形象。通过丰富的文物图像资料,霍宏伟带领学员们鉴赏不同时期的铜镜龙纹细节,探索龙纹镜由简入繁、由抽象到具象、由装饰到写实的发展特点,发掘龙纹形象由蛇形至兽形再复归蛇形的视觉轨迹,感受阴柔与阳刚交替的美学轮回,领略龙纹皇权象征的深层意涵——爪数从两爪逐渐发展至五爪的过程,不仅是工艺与审美的变化,更是封建皇权步步强化至高无上地位的物化宣言。

最后,霍宏伟总结了龙纹镜学术价值。龙纹镜种类繁多且时代蝉联,在中国铜镜史上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为研究社会生活史提供了鲜活的实物资料,每一面铜镜都是当时社会风貌的缩影,无声诉说着过往的故事。与此同时,部分龙纹镜形制巨大、纹饰清晰可见,背后复杂的铸造工艺彰显着当时高超的铜镜制作水平。而不同时期的龙纹镜各具特色,布局精妙、设计考究,无论是抽象概括的灵动写意,还是具体写实的细腻逼真,都呈现出各时代人们的审美风尚,为中国工艺美术史的研究提供了大量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