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院新闻

当前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 本院新闻» 北京大学国子监大讲堂第256讲:六海八水的北京—老照片中的水与桥

北京大学国子监大讲堂第256讲:六海八水的北京—老照片中的水与桥

发表时间:2025-04-02     作者:     访问量:

3月28日上午,由北京大学首都发展研究院与北京市东城区教委联合举办的“北京大学国子监大讲堂”第256讲在北京市东城区职工大学(东城社区学院)美术馆校区开讲。北京市东城区文联副主席李哲作题为“六海八水的北京—老照片中的水与桥”的专题讲座。

北京虽为北方内陆城市、高楼大厦林立,但回溯到金元明清时的老北京城,却是个丰水之城。因此,李哲以“六海八水的北京”作题,通过诸多地图与老照片,为大家揭开老北京的山水画卷。

北京的六海八水分别为:北海、中海、南海、西海、后海、前海;通惠河(含玉河)、北护城河、南护城河、筒子河、金水河、前三门护城河、长河、莲花河。李哲指出,这些湖泊河流均是从北京的母亲河—古高粱河的河道修建而来。古高梁河形成于4000年前,为永定河水的一条低平故道,斜穿今日北京城。李哲通过一系列的地图与老照片,来佐证古河道的存在以及锚出其在京城内的位置。

然而,古高梁河何以从一条河流故道演变为林立的湖泊池水,成为既能供水运输又能防洪抗旱的城内水系,便需要追溯到古人的杰作。因不同时期选择的城内水源地不同,便逐渐形成了“六海八水”之景。金以前以莲花池为水源地,通过莲花河一线,直接供应了宫苑用水,营造出海上三仙山的经典意境。元代突破性选择高梁河、白莲潭等(今六海之地)作为新水源,并将白莲潭一分为二,南半水域称太液池,作为皇家宫帐所在地,北部水域称积水潭,潭水通过金水河供应皇城;太液池与积水潭分承不同水源,奠定城市中轴线。到了明清,积水潭一分为三,分别为西海、前海、后海,皇城之内为北海、中海、南海,形成皇家三海格局。李哲特别指出,北京城市格局与水系位置与变迁紧密交织,城内诸多建筑的选址,并非仅出于礼制与风水考量,而是依水而建,利用自然馈赠,因此北京的城市格局是人文与地理相融合的结晶。

围绕这般布置,便设有诸多桥梁。比如前海与中轴线的交点——万宁桥、北海与中海之间的金鳌玉蝀桥、北海内的堆云积翠桥、景山西与筒子河之间的内金水桥、天安门外的外金水桥,此外还有银锭桥、金锭桥、天桥等等。李哲通过诸多老照片,为大家讲述有关桥梁修建、变迁、形制的有趣故事。其特别提到了万宁桥和金鳌玉蝀桥。金水桥在元代之时,河底到桥拱仅有六米,较低的高度难以行大漕船,因此老师推断,更可能的情况,应是在城外换小舟,将城内市场所需通过水陆并进的方式,运进大都城内。金鳌玉蝀桥是为皇家服务的景观桥,明代为方便节庆游乐,将金鳌玉蝀桥作为断桥,配有木制可拆卸桥面,以便过大型御船,到了乾隆时,此种游乐传统不再,便改为石拱桥。

时间推移至民国,由于皇权的消失与近代化需求,河流的存在会阻挠城市内的流动性,因此诸多河流多改为暗沟并变为平地,配套的桥梁也逐渐改平或埋于地下;至于今日北京城,依然可观的是曾经的六海、金水河和金水桥、莲花池等地。讲座最后,李哲通过照片中的古今对比,展现京城的变迁之快,勾起人们阵阵思古幽情。

讲座结束后,学员们与李哲进行了深入的交流讨论。

北京大学国子监大讲堂第257讲讲座将于2025年4月18日举行,具体讲座信息请关注北京大学国子监大讲堂微信公众号或登录北京大学首都发展研究院网站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