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院新闻

当前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 本院新闻» 北京大学首都发展新年论坛(2020)首都发展与治理专题论坛

北京大学首都发展新年论坛(2020)首都发展与治理专题论坛

发表时间:2020-01-08     作者:     访问量:

2020年1月4日下午,北京大学首都发展新年论坛(2020)“首都发展与治理”分论坛在中关新园科学报告厅举行。分论坛报告分为主旨报告和参会论文交流与互动两个环节,主旨报告环节由北京大学首都发展研究院副院长林坚教授主持,四位发言学者围绕北京市的一小时生活圈建设、国际交往中心建设、生态涵养区的绿色现代化建设以及生态安全格局等主题进行主旨报告;参会论文互动交流环节由北京大学首都发展研究院副院长蔡满堂主持,四位发言学者对北京城市更新、纽约总规2050、城市群创新人才集聚、人口规模调控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兰宗敏副研究员和首都师范大学资源环境与旅游学院卢明华副教授对主旨演讲和参会论文分别进行了点评。

林坚教授主持

国家发改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城镇发展室主任欧阳慧研究员报告了《首都一小时生活圈建设的逻辑起点与战略思考》。欧阳慧研究员结合国际经验,对首都一小时生活圈的界定与功能体系进行分析,他认为首都一小时生活圈建设亟待解决高水平需求与低质量供给不匹配、生态休闲空间与人口活动空间的不匹配、公共服务一极化与人口布局面状拓展不匹配、职住空间不匹配、交通基础设施布局与生活休闲设施不匹配的问题。他主张首都一小时生活圈的发展需要加强生态环境品质优化,拓展高品质供给,完善智能交通体系,形成空间协同管制机制规范。

欧阳慧发表主旨演讲

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对外合作处处长李军凯教授作了题为《把握新内涵,抢抓新机遇,加快北京国际交往中心建设》的演讲。李军凯指出,北京市要建设国际交往中心对服务国家总体外交、推进区域协同创新、建设世界级城市群有重要意义。她指出,北京建设国际交往中心要突出“城”的经济、社会、生态发展,实现城市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其次要突出北京“国际”元素,发挥国际主体作用。北京建设国际交往中心重点要处理好地方与中央、空间规划与功能布局、硬件建设与软件建设、推动发展与维护安全之间的关系;要完善协同合作网络,深度融入国际交往和全球创新网络,搭建人性化、数字化的国际交往中心。

李军凯发表主旨演讲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张贵祥教授以《首都“两区”绿色现代化建设的新理念新思考》为题进行了报告。国家重视生态涵养区的发展,张家口作为首都水源涵养功能区和生态环境支撑区,拥有不可替代的首都生态区位。张教授指出,随着京张高铁正式开通、2022年冬奥会正式落址、张家口获批国家可再生能源示范区、潮白河上游流域横向生态补偿协议签署,5G时代的到来,张家口迎来了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在新形势、新机遇下,张家口要抓住机遇快速发展,要在首都“两区”绿色现代化协同共建的过程中实现管理的智能化、精细化,在公民的文明教育领域创新使用积分制,综合运用生态经济协作与生态补偿政策,发展生态文化、生态科技与生态教育旅游,实现绿色发展和绿色现代化建设。

张贵祥发表主旨演讲

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彭建副教授以《基于生态安全格局的首都生态涵养区保护修复优先区识别》为题进行了报告。国家对绿水青山的发展日益重视,但总体来看我国生态空间是不断退化的。彭建通过空间连续小波变换SCWT、核密度估计等方法对北京市2005年-2015年的生态用地转换格局进行分析,识别出北京市急需保护修复的空间区域。他主张通过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提升中心城区及部分多点发展区和生态涵养区的生境水平。具体而言,需要在中心城区及多点发展区增补高质量“小斑块”,涵养区严格保护“大斑块”,整合关键生态修复区,提升廊道连通性。

彭建发表主旨演讲

兰宗敏进行点评

 

蔡满堂进行主持

下半场参会论文环节首先由来自北京市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所张晓敏副研究员汇报了《北京的城市更新:公共空间的兴起与重塑》。张晓敏指出,城市更新是贯穿于城市发展各个阶段的永续过程,不同地区的城市更新路径存在差异。张晓敏从北京市大国首都特性、公共物品属性、复杂社会属性和集体消费属性四大特点切入,对现阶段北京市老城更新表现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北京市老城更新主要表现为公共空间的快速发展和兴起。北京老城更新过程的公共空间承担了复合性、文化植入性强的新型功能。因此,北京老城更新是公共空间兴起和功能重塑的过程。 

来自西南大学地理科学学院的相欣奕老师汇报了《不确定VS.可持续——纽约总规2050解析》。相欣奕从“不确定性和可持续性”的角度对纽约总规2050进行解读,对纽约的发展现状、“纽约2050”的价值观及8大愿景目标、愿景实现的30项行动方案、规划实施的评价体系等方面进行了详细分析。她认为目前纽约充满活力,其经济和人口持续增长,但同时纽约也存在贫富差距大、城市负载、基础设施衰败等方面的问题。因此,她主张“纽约2050”的出台并非只是蓝图,还是应对发展危机的综合解决方案,对“纽约2050”的研究为进入城市化后期的国内城市提供了经验借鉴。

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崔丹博士后汇报的题目是《中国三大城市群创新型人才集聚的时空演变及影响因素分析》。她综合运用了变异系数、Dagum基尼系数和地理探测器等方法,比较研究了中国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三大城市群人才集聚分布的演变差异和影响因素。研究发现,三大城市群内部创新人才的空间集聚特征各异;超密度差异和城市群组内差异是造成创新型人才集聚分布差异的主要原因;创新活力、生活成本等经济环境因素是引起三大城市群之间以及城市群内部创新型人才集聚差异的主要因素。她主张,为缩小城市群之间创新型人才集聚的差异,三大城市群需要重点提升创新活力和经济水平,引导创新人才有序流动。 

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罗心然博士以《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对北京人口规模调控的影响研究》为题进行了报告。文章希望研究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对各区人口规模变化的政策冲击影响。她通过Malthus模型、Logistic模型和GM(1,1)灰度模型分别对北京市人口增长趋势进行拟合,并进一步分析政策冲击对人口规模变化的影响。其次,她使用实证检验政策冲击效果与区域性调控、规模性调控指标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在没有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政策冲击下,北京市人口总体呈现上升趋势;政策实施的效果会受到区域性调控和规模性调控的双重影响,不同地区实施效果存在差异;随着政策实施的年份增加,政策效果越明显。因此,她认为要重视政策对人口流动的引导作用,针对不同地区要制定差异化的人口发展战略。

卢明华进行论文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