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院新闻

当前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 本院新闻» 北京大学国子监大讲堂第202讲: 《明史》的编纂及其阅读

北京大学国子监大讲堂第202讲: 《明史》的编纂及其阅读

发表时间:2019-11-26     作者:     访问量:

11月22日,由北京大学首都发展研究院与北京市东城区教委联合举办的“北京大学国子监大讲堂”第202讲在东城社区学院开讲。由中央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彭勇教授作了题为“《明史》的编纂及其阅读”的专题讲座。

20191126157473127281809219.jpg

彭勇首先介绍了《明史》的断代及主要内容。《明史》是“二十四史”中的最后一部,由清朝官方主导编修,记载始自元末明太祖朱元璋建国(公元1368年)止于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明朝北京陷落,并涉及清军入关初的史事。《明史》是一部纪传体断代史,全书三百三十二卷,包括:本纪二十四卷,记明代十七朝十六帝在位时的国家大事;志七十五卷,记载明朝天文地理及各项典章制度;表十三卷,列诸王公侯宰辅七卿的世代接续演变; 列传二百二十卷,依时间顺序、类别,立人物传及四夷、外国等传。《明史》卷帙数量之庞大,仅次于《宋史》。

接着,彭勇着重为学员介绍《明史》这场马拉松式的修纂过程。清朝顺治二年(公元1645年)设立明史馆,纂修明史,因国家初创,诸事丛杂,未能全面开展。康熙四年(公元1665年),重开明史馆,因纂修《清世祖实录》而停止。康熙十八年(公元1679年),以徐元文为监修,开始纂修明史。于乾隆四年(公元1739年)张廷玉最后定稿,进呈刊刻。从第一次开馆至最后定稿刊刻,前后经过九十多年,前后参与人数达190余人,是官修史书历时最长的一部。可以说,《明史》的纂修是清朝一项历时甚久,几经起落的活动,并且与清朝皇帝的史学观念、清朝政权的政治需要以及国情形势等密不可分。最后,彭勇举例介绍了《明史》阅读、理解和研究的基本途径和方法。

北京大学国子监大讲堂第203期讲座将于2019年12月6日举行,具体讲座信息请关注北京大学国子监大讲堂微信公众号或登录北京大学首都发展研究院网站www.bjdi.pku.edu.cn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