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院新闻

当前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 本院新闻» 北京大学国子监大讲堂第198讲:《资治通鉴》——中国古代编年体史书的典范

北京大学国子监大讲堂第198讲:《资治通鉴》——中国古代编年体史书的典范

发表时间:2019-09-23     作者:     访问量:


9月20日,由北京大学首都发展研究院与北京市东城区教委联合举办的“北京大学国子监大讲堂”第198讲在东城社区学院开讲。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张帆教授作了题为“《资治通鉴》——中国古代编年体史书的典范”的专题讲座。

20190923156922841644706698.jpg


张帆首先介绍了《资治通鉴》的基本内容他讲到,《资治通鉴》是由北宋司马光主编的一部多卷本编年体史书,共294卷,历时19年完成。主要以时间为纲、事件为目,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写起,到五代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征淮南停笔,涵盖16朝1362年的历史。《资治通鉴》的内容以政治、军事和民族关系为主,兼及经济、文化和历史人物评价,目的是通过对事关国家盛衰、民族兴亡的统治阶级政策的描述警示后人。在这部书里,编者总结出许多治理国家的经验教训,供统治者借鉴,宋神宗认为此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即以历史的得失作为鉴诫来加强统治,所以定名为《资治通鉴》。《资治通鉴》的得名,既是史家治史以资政自觉意识增强的表现,也是封建帝王利用史学为政治服务自觉意识增强的表现。

接着,张帆介绍了作者司马光。司马光(1019-1086),北宋时期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北宋陕州夏县涑水乡(今山西夏县)人,出生于河南省光山县,原字公实,后改君实,原号迂夫,后改迂叟,世称涑水先生。司马光自幼嗜学,著述颇多,在历史上,司马光曾被奉为儒家三圣之一。

讲座最后,张帆着重介绍了《资治通鉴》的史学思想。《资治通鉴》作为中国古代著名的历史著作,历来为人们所重视和阅读学习。司马光在编修《资治通鉴》时,不仅妥善地将纪传体揉入编年体中,使纪传之详细与编年之简明结合起来,我国古代编年体史书因按年纪事,故没有篇目,不作目录,只是以年检索。司马光突破这种旧例,分三部分将年表、帝纪、历法、天象、目录、举要及索引集于一块,开创了编年体史书多功能目录的新体例,使《资治通鉴》更臻于完善,将我国的历史编纂推进到了新的水平上。司马光对《资治通鉴》文献整理思想,文献整理模式及方法,不仅结出了丰硕成果,丰富了中国古典文献学理论,而且对文献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北京大学国子监大讲堂第199期讲座将于2019年10月11日举行,具体讲座信息请关注北京大学国子监大讲堂微信公众号或登录北京大学首都发展研究院网站www.bjdi.pku.edu.cn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