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院新闻

当前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 本院新闻» 新年论坛(2019):京津冀协同发展专题论坛

新年论坛(2019):京津冀协同发展专题论坛

发表时间:2019-01-22     作者:     访问量:

2019年1月5日下午,北京大学首都发展新年论坛(2019)“京津冀协同发展”专题论坛在北京大学廖凯原楼207会议室举行。国内相关高校、研究机构与政府部门的专家就新时代背景下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现状趋势、战略选择及国内外经验做了报告和分享,并同相关领域青年学者进行了充分的交流讨论。

专题论坛分为专题报告和论文交流两个环节。专题报告环节由北京大学首都发展研究院副院长、政府管理学院蔡满堂副教授主持。四位发言人分别从京津冀区域治理、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京津冀地区营商环境改善、生态环境协同与跨界合作治理等维度发表演讲。

河北工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河北工业大学京津冀发展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张贵做了题为《区域治理:有效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制度性选择》的专题报告。张贵教授系统梳理了京津冀协同发展面临的不平衡、不充分的难题,通过与华盛顿、伦敦、东京等国外首都区及长三角、珠三角等国内区域协作地区进行对比,提出区域治理是有效突破京津冀协同发展瓶颈的制度性选择。具体来说要在系统框架、创新驱动、优势再造“三大使命”的引领下,实现政府机制、市场机制、社会机制“三位一体”融合,以政府网络系统、市场网络系统、社会网络系统“三个系统”为载体,打造政府、经济、社会的“三重共同体”。

张贵进行专题报告

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城市与区域管理系主任薛领教授的报告题目为《新时代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的趋势和特点——对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启示》。薛领教授提出十九大以来国家区域发展有了 “新空间、大战略”,也因此存在六大新趋势、新特点,分别是:竞争力是区域协调发展的根本;城市网络各节点功能的提升是区域协调发展的基础;“流空间”作用日趋显著;绿水青山是稀缺而特殊的生产要素;全域旅游是一种新的区域协调发展理念和模式;推动国家公园建设势在必行。新时代下面临“新挑战”,因此需要“新思考”:在区域发展层面,各主体要凝聚共同价值、共同发展愿景,促进共同制度和共同市场的形成。

薛领进行专题报告

北京大学首都发展研究院副院长万鹏飞副教授在报告《产业一体化下京津冀区域营商环境改进研究》中,以沧州市承接北京现代汽车产业转移和建设北京•沧州渤海新区生物医药产业园为案例,厘清产业转移、产业承接、产业升级、产业一体化、营商环境等相关概念,总结地区营商环境相关政策、地方政府改善营商环境的行动与发展成就等,认为京津冀一体化战略、中央政府支持、地方政府完善的配套服务、区域管理制度突破等因素共同成就了沧州市的“天时、地利、人和”,实现了“一个产业改变一个城市”的经济发展转型,并以小见大地分析了京津冀地区在产业一体化进程中存在的现实问题和制度壁垒,进而提出了相关对策。

万鹏飞进行专题报告

中央财经大学财税学院刘金科副教授介绍了《京津冀地区生态环境协同治理网络与跨界合作治理研究》。论文中创新地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从各级各类政府网站、新闻媒体提取资料,对京津冀三地合作层级、合作主体、直接生态协同、间接生态协同四个维度进行网络密度分析、中心度分析、核心-边缘结构分析和凝聚子群分析。通过研究发现:京津冀生态协同治理空间关联网络呈现阶段性波动;京津冀生态协同治理网络呈现核心高度集中、边缘严重发散的特征;区域协同关联、地理位置的空间相邻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相似是生态协同关系缔结的主要原因。

刘金科进行专题报告

论文交流环节由首都经贸大学城市经济与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彭文英教授主持,三位青年学者就国外大都市圈规划、基于开发权的国土空间用途管制、传新要素协同等话题分享最新研究成果。

西南大学地理科学学院讲师、国家注册城乡规划师相欣奕的论文题目是《回望1929纽约大都市圈规划——Planning the Great Metropolis述评及对当今规划路径思考》。基于对世界首个大都市区规划的回顾,相欣奕团队认为了解为什么做规划、如何做规划以及为谁做规划对解决当前城市和区域规划中的阻力、矛盾和冲突尤其重要。

相欣奕进行论文交流

北京工业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教授、哈佛大学访问学者李强的发言主题是《基于开发权的市(县)国土空间用途管制研究》。李强教授认为产权作为深刻影响城市公共品管理和规划的因素,需要被纳入国土空间用途管制体系中考量,制定基于开发权的用地分类标准;其次,需对土地开发权的初始权力进行界定;此外,还需提出标准化的土地开发强度控制策略并制定土地开发权的转移规则。

李强进行论文交流

中关村企业家顾问委员会秘书处副秘书长,研究部部长成群鹏从工作实际出发,做了题为《创新要素的禀赋与协同:中关村在京津冀产业协同中的作用机制探讨》的论文报告。成部长在汇报中指出,目前中关村面临人才与项目外流严重、创新创业综合成本高企、大企业转移、新经济与旧制度的冲突等自身发展问题方面的挑战及京津冀产业协同的共性挑战,需要通过联合构建适合新经济的新制度、打造京津冀区域协同产业空间、建立京津冀协同产业基金等方式完善协同机制;通过建立市场化评价指标、项目遴选指标与项目落地指标等完善筛选机制;通过构建区域产业战略腹地、建立区域产业合作平台与探索新技术新产品的推广应用新机制等方式完善转移机制。

成群鹏进行论文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