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院新闻

当前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 本院新闻» 首发院专家点评雄安新区一年建设

首发院专家点评雄安新区一年建设

发表时间:2018-04-17     作者:《瞭望》新闻周刊      访问量:

雄安新区建设发展一周年,《瞭望》新闻周刊记者对杨开忠教授、李国平教授等五位知名区域经济专家进行了专访,以下为实录。

11

80年代看深圳,90年代看浦东,21世纪看雄安。

2017年4月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设立河北雄安新区。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张军扩看来,深圳特区的设立是改革开放破冰起航的标志,浦东新区的设立是改革开放深化和全面推进的标志,而雄安新区的设立,则是经济进入创新转型发展新阶段的标志。

过去一年里,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和坚强领导下,雄安新区各项规划建设工作不断向前推进。在接受《瞭望》新闻周刊记者采访的专家们看来,各项工作的稳步推进,无疑为开好局、起好步,高起点高标准建设雄安新区打下了坚实基础,下一步雄安新区应该走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的前列,大胆进行全方位的超前探索。

另一方面,建设雄安新区,是一项历史性工程,必须尊重城市建设规律,合理把握开发节奏,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和“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一张蓝图干到底,方能打造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的创新发展示范区。

那么,该如何更为全面地评价雄安新区当前的落地境况?雄安新区又该如何在新时代里发挥自己的标杆作用?对此,《瞭望》新闻周刊记者采访了多位相关领域权威专家,以期更为全面了解雄安新区的现实进展与未来谋划。

进展达到预期

《瞭望》:回顾过去一年多,雄安新区建设具体取得了哪些进展?

肖金成:过去一年的进展可以大致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雄安新区坚持“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的规划,其设立一开始就坚持了世界眼光、国际标准,按照中国特色、高点定位的理念去规划,而且明确是“千年大计、国家大事”。也就是说,雄安新区在规划上采取了科学的态度,而且不操之过急。在国内,我觉得也将会是未来(城市)规划的样板。规划是建设的前提条件,没有科学的规划,无论是在建设还是在未来发展当中都不可避免会出现问题或者遗憾,因此我觉得这点是很值得推崇的。

第二,提出了“雄安质量”。过去我们推崇“深圳速度”,的确是速度很快:上世纪80年代,十年间一个新的现代化城市就矗立在人们面前。而这次雄安新区无论是在规划还是在建设方面,都强调“雄安质量”,这是很可取的和值得推崇的。

第三,一年来,雄安新区的绿化工程也在紧锣密鼓地建设中。比如,植了很多树,有几万亩的造林工程,即“秀林工程”。提出要保留一定比例的绿地,使生态环境更加秀美,其成效可以说十分明显。

第四,“华北明珠”白洋淀过去很长时间水质不太好,设立雄安新区后,白洋淀也提出水质要改善,环境要更加秀美。这一年来,白洋淀在水质改善、环境改善方面的确采取了非常有力、有效的措施,成效十分显著。

第五,京雄城际铁路开工建设。目前来看,京雄城际铁路从北京到机场再到雄安新区,不久就能够建成并投入运行,未来从北京到雄安新区可能不到一小时就能抵达,交通将十分便捷,这是一年来十分重大的一个工程项目。

第六,建成了10万平方米的市民服务中心,其速度之快,从开工到建成只用了几个月时间,虽然还没有完全投入使用,但主体已经建成。

此外,一年来,雄安新区还和北京、天津等其他城市签订了合作协议,比如说北京中关村和雄安新区管委会签订了合作协议,要在雄安新区建立科技园。这也表明,雄安新区未来的产业将以高科技产业为主体,要在这里集聚人才,进行技术创新,实现产业高端化,拒绝低端产业。

《瞭望》:基于这些实际进展,如何评价雄安新区落地的推进情况?

李国平:雄安新区的建设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从目前得到的信息来看,新区的整体规划、城市设计方案等已经基本完成,以平原造林为代表的生态环境建设在扎实推进,并且已经有一些企业进驻。而企业的进驻是非常有选择性的,新区开发使得建筑、工程类企业率先进入,去年下半年创新科研和金融类企业,特别是百度、腾讯、阿里巴巴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相关企业进入,符合培育创新发展新引擎的需求,已经改变了原来的新区“房地产启动,然后大干快上”的固有模式。

总体感觉,雄安新区建设进度不慢,当然下一步也不要去赶进度。毕竟是千年大计,要想好了再去做,久久为功。

杨开忠:雄安新区不同于深圳、浦东,是高质量发展最前沿的新事物,是贯彻新发展理念的创新发展示范区,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新区。对新事物的认识和探索必然是有一个过程的。

自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设立河北雄安新区以来的一年时间,相关部委、省市积极履行自己的责任,开始积极推动雄安新区规划,并对雄安新区内的相关活动进行了管控。可以说,在探索、认识的过程中,已经形成了对雄安新区比较系统的规划,有些项目已经招标。因此,总体而言,这一年的进展是有效的,达到了预期效果。

魏后凯:在过去一年按计划稳步推进的基础上,展望未来,雄安新区将作为一个创新驱动发展的新引擎和疏解型反磁力中心,与北京、天津共同构成了一个等边的“金三角”,将可以有效地集中承载北京疏解的非首都功能,起到平衡京津的作用,又可以充分发挥其引领、标杆和示范作用,极大地带动河北省尤其是冀中南地区的发展。

同时,雄安新区还可以与北京城市副中心通州和冬奥会承办地张家口,从北、东、南三个方向形成相互依托之势,共同支撑和承载北京非首都功能的集中疏解,从而扩展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新空间。

打造新时代标杆

《瞭望》:在中国开启新一轮改革开放高潮,并确定“两步走”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大背景下,雄安新区可能在哪些层面发挥新时代建设中的标杆作用?

李国平:雄安新区建设和“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是结合起来的,到2020年是打基础阶段,2020~2035年城市规模和城市运行将取得明显成效,2035年以后要发挥重大作用。这也意味着,雄安新区要在京津冀建设世界级城市群中成为枢纽城市,尤其是创新枢纽城市,这也符合新发展理念。雄安新区是要创造一个新的发展模式,而不是以往新区发展模式的延伸。

创新是雄安新区建设的主题词,但这个创新不仅仅局限于科技创新或产业创新,应该是包括体制机制创新等在内的全面创新。雄安新区主要作为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的集中承接地,因此建设雄安新区和大国首都发展密不可分。以往的国家级新区,主要是作为地方经济增长极的概念,在改革创新方面的力度较小。雄安新区是为了疏解北京的非首都功能,探索解决人口经济密集区优化开发模式即超大城市由于功能过度集中所导致的大城市病问题,所以它并不是一般经济意义上的新区,而是带有特殊使命的新区,其成功将取决于其在经济、社会、环境、空间等各个领域以及在规划、建设、管理等各个环节的全面创新。

肖金成:雄安新区在体制机制创新上会走在前头,并成为其主要亮点。此外,雄安新区建设注重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建设智慧城市、低碳城市,因此在城市建设方面也能发挥标杆作用。雄安新区的产业发展肯定是需要有负面清单的,很多产业不能进入,如带有污染性的产业等。这样,雄安新区不仅自己要保持产业结构的高端化,而且对河北来讲也有利于优化产业结构,对全国也能起到重要的影响。当然,我们要建设的是生态秀美的新区,将来无论是多大的规模,都能够保持生态宜居、美丽宜人的城市风貌,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相信会成为其他地区的借鉴对象。

杨开忠:雄安新区是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的创新发展示范区,是高质量发展的样板,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样板,其发展的内涵和模式也将成为新时代的样板。具体而言,通过打造“雄安质量”来倡导、实践高质量发展,通过千方百计提升生产力和竞争力,打造“雄安效率”,通过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新城,打造“雄安动力”,通过吸引、集聚全球高端科研机构、人才,唱响“雄安人才”品牌。

新时代的发展是创新发展,创新发展有赖于人才这一第一资源。通过在制度、公共服务等方面打造一流品质,实现人才、创新集聚,激发“雄安动力”,释放“雄安效率”、“雄安质量”。可以说,雄安新区将成为新时代改革的试验区、先行区,开放的前沿阵地。

谋划千年大计的点和面

《瞭望》: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下,按照十九大的部署,将雄安打造成新时代的标杆,实现这一千年大计,还需注意把握好哪些方向或重点?

肖金成:总体而言,至少要把握好三点:第一,规划要更具有科学性,更应该考虑全局性。对于经济协同发展来讲,雄安新区的建设不仅能促进经济产业结构调整,而且能促进空间布局的优化。雄安新区未来要带动周边地区的发展,对周边地区会产生非常大的影响。因此雄安新区未来的规划和产业发展都必须从更大的范围来考虑。

第二,北京非首都功能的疏解,涉及雄安新区与北京市的关系问题。例如,雄安新区金融城的建设,就是北京的一批金融机构要疏解到雄安新区;北京的一些教育机构、医疗机构可能也要疏解到雄安新区。因此,要正确处理北京和雄安新区的关系问题,要根据雄安新区的定位来考虑,疏解哪些北京市的非首都功能。

第三,雄安新区启动区在30平方公里,未来还有初期规划面积100平方公里、中期规划面积200平方公里、远期控制区面积2000平方公里,实际上是分期、分步实施。因此,河北省应该从更大范围考虑河北的发展问题,要借势雄安,发展河北,达到产业结构升级、空间布局优化的效果。

张军扩:雄安新区要努力打造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的创新发展示范区,因此,从创新发展角度讲还需着重处理好四方面的关系。

一是要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推动创新发展,离不开政府的作用,政府最主要的作用,是要通过改革和政策的完善,着力创造有利的区域创新环境,着力培育能够吸引、集聚、高效配置和利用各类创新要素的市场机制,保证创新发展的效率和可持续性。

二要处理好非首都功能集中承载地与创新驱动发展示范区之间的关系。集中承载北京非首都功能,是中央赋予雄安新区的一项核心任务,如何将承载北京非首都功能与打造创新驱动发展新引擎很好结合,使二者能够相互促进、相辅相成,是一个需要好好研究的问题。

三要处理好自我创新与协同创新的关系。受发展基础条件限制,未来雄安新区推动创新发展的关键,是要做好与京津冀三地协同创新的大文章。要与北京、天津、河北形成错位发展、互补发展、互动发展的格局。要通过创造条件,优化环境,努力吸引北京科技人才和机构进驻雄安,促进北京科技成果在雄安进行转化。要高度重视利用天津的制造业优势,弥补自身产业基础薄弱和配套能力不足的劣势,通过产业合作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要高度重视利用河北对创新资源的需求优势,在服务于河北产业转型升级、生态修复和环境保护的同时,促进自身产业的发展和壮大。

四要处理好新产业发展与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关系。新产业、新业态的发展与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提质增效,是现阶段创新发展的两个轮子,潜力都很大。因此,要坚持双轮驱动,既要着力通过引进新的技术成果,促进成果转化,发展新产业、新业态,也要注重运用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魏后凯:如果从集中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这一核心任务的角度来看,雄安新区在建设过程中要强调三点:一是围绕雄安新区的功能定位有目的、有选择地承接,要有所为、有所不为,不符合雄安新区功能定位和发展方向的坚决不承接。

二是充分发挥民间资本的作用,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促进新区内生发展活力的发挥。

三是要吸取过去部分开发区“有业无城”和大规模“卧城”的教训,采取多方面的综合措施解决好职住平衡问题,防止出现大规模的通勤,尽可能避免家庭成员因疏解而形成空间隔离或者“两地分居”。

从资源禀赋来看,京津冀地区水资源严重缺乏,河北省人均水资源量也只有307立方米,仅有全国平均水平的1/7,远低于国际公认的500立方米的极度缺水标准。雄安新区三县是河北省水资源相对丰富的地区,境内白洋淀是华北平原最大的淡水湖。

尽管如此,水资源仍然是雄安新区规划建设的最大制约因素,尤其是随着雄安新区人口规模的不断增长,白洋淀原本就紧张的水资源将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用水需求。因此,对雄安新区而言,需要实行以水定城、以水定产,要树立节约用水新理念,全方位打造节水型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