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子监大讲堂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 国子监大讲堂» 国子监大讲堂动态» 北京大学国子监大讲堂第156讲: 二十四节气与九九歌

北京大学国子监大讲堂第156讲: 二十四节气与九九歌

发表时间:2017-03-30     作者:北京大学首都发展研究院     访问量:

  3月25日上午,由北京大学首都发展研究院与北京市东城区教委联合举办的“北京大学国子监大讲堂”第156讲在东城区社区学院开讲。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的韩茂莉教授作了“二十四节气与九九歌”的主题讲座。156

  韩茂莉首先介绍了二十四节气的基本知识。二十四节气指中国农历中随季节变化形成的24个特定节令,每个节令都是根据地球在黄道上的位置变化而制定的,太阳从黄经零度起,沿黄经每运行15度所经历的时日称为“一个节气”,运行一周又回到春分点,为一回归年,每年运行360度,共经历24个节气,每月2个。其中,每月第一个节气为“节气”,即:立春、惊蛰、清明、立夏、芒种、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和小寒等12个节气;每月的第二个节气为“中气”,即:雨水、春分、谷雨、小满、夏至、大暑、处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和大寒等12个节气。“节气” 和“中气”交替出现,各历时15天,现在人们已经把“节气”和“中气”统称为“节气”。

  韩茂莉通过二十四节气时刻表的图示,结合农时讲解各个节令的农业生产活动与气候特征。即将到来的清明对于古代农业生产而言就是一个重要的节气。清明节一般是在公历4月5号前后,气温变暖,降雨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所以清明农谚说 “清明前后,点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正是说的这个道理。韩茂莉结合节气又讲解了与各地九九歌对应的习俗。

  最后,韩茂莉指出农历二十四节气非物质文化遗产十分丰富,包括相关谚语、歌谣、传说等,也有传统生产工具、生活器具、工艺品、书画等艺术作品,还包括与节令关系密切的节日文化、生产仪式和民间风俗。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农业文明的具体表现,具有很高的农业历史文化的研究价值。

  讲座结束后,学员们报之以热烈的掌声,部分学员还就讲座中自己感兴趣的内容与韩茂莉进行了交流。

  北京大学国子监大讲堂下一次讲座将于4月8日开讲,具体讲座信息请关注北京大学国子监大讲堂官方微信或登录北京大学首都发展研究院网站http://www.bjdi.pku.edu.cn/和东城区社区教育网http://www.110101.cn/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