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视点

当前位置: 首页» 专家视点» 李国平:多中心发展需加速

李国平:多中心发展需加速

发表时间:2016-05-24     作者:北京大学首都发展研究院     访问量:

  财经国家周刊2014年第2期发表我院院长李国平教授的文章:多中心发展需加速,全文如下:

  

  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的首都和人口超过2000万的特大城市,今天的北京面临诸多“大城市病”,承受着比以往更加艰巨的挑战。

  北京的“大城市病”,一方面来自于人口的快速增长与水、土地、环境资源以及公共服务供给不足的矛盾,另一方面也是经济活动和人口分布过度集中在中心城区的产物。

  根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北京市首都功能核心区的人口密度超过了23000人/平方公里,与生态涵养发展区的人口密度相差百倍。

  优化城市职能,促进转型升级与高端化,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北京已经成为中国服务业发展程度和专业化程度均在前列的特大城市,但和发达国家同类特大城市相比,其低端服务业还占很大比重,服务业的高端化将是北京市城市经济发展的方向。

  优化城市功能必须协调好中心城区与市域的关系。中心城区需要严格控制新增人口和经济活动,并渐次将部分城市经济功能向中心城区之外的周边地区转移。城市经济功能从中心城区向外转移必须遵循市场规律。由于各类服务业所能够支付的级差地租大小不同,一些占地多、附加值低的传统服务业将丧失在城市中心区域布局的合理性和竞争力。因此,有序促进中心城区这些传统服务业向周边地区转移,不仅有利于缓解中心城区的过密,也有利于提升城市土地利用价值和综合效益。

  北京市郊区将成为承载人口和经济活动的主要区域。协调中心城区与市域的关系,要根据中心城区以及周边区县的要素禀赋,构建城市功能的合理分工,中心城区主要承载政治、科教文化、国际交往以及金融等高端服务业功能,而一般经济服务职能和城市公共服务职能需要促进在城市郊区的集聚发展。 优化北京城市功能,还必须以京津冀晋蒙为基本的空间载体,在更大的空间尺度上来统筹考量。随着北京城市职能的不断升级以及由此带来的功能扩散和转移,北京的周边地区已经不同程度上承接了部分城市功能,如河北燕郊的居住功能。北京市在“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要建设中国特色的世界城市,而建设世界城市离不开京津冀晋蒙地区的发展支撑。北京新一轮的城市功能优化,需要在京津冀晋蒙地区寻求合理的功能布局,促进和带动京津冀晋蒙地区的整体发展和结构升级。

  近年来,伴随着城市空间扩张和向郊区蔓延,一方面人口分布呈现从中心城区向郊区转移的趋势,人口郊区化现象从城市的近边缘地区向远边缘地区延伸;另一方面,经济活动仍过度集中在中心城区,职住不平衡现象严重,从而加剧了上下班高峰期间的交通拥堵问题。优化城市功能和空间结构,必须促进人口和经济活动的同步转移,就中心城区而言需要转移部分批发、物流等传统服务业到城市郊区或周边省区。传统服务业的转移也要分轻重缓急渐次推进。 尽管北京市面临巨大的人口过快增长的压力,但未来一段时期内北京的人口还将持续增加,北京还是应该做好到2030年承载3000万左右人口的思想和物质准备。全力打造多中心的空间结构,已是势所必然。

  理想的结果,就是在北京市域范围内建设多个服务全国、面向世界的城市职能中心区域,包括中心城区和郊区新城两大部分。中心城区作为政治、科教文化等首都职能和高端服务功能集中的地区,应严格控制人口和经济活动规模,重在提升城市服务品质和综合能力。郊区新城为承担疏解中心城区人口和城市功能、聚集新产业,带动区域发展的规模化城市地区,将成为承载人口和经济活动的主要地区。

  为避免郊区新城成为城市蔓延和“摊大饼”的载体,大规模郊区新城应尽可能和中心城区保持一定距离,并且需有永久性绿化隔离带等分开,近期应该考虑在北京市东北部地区和南部地区建设形成两个大规模郊区新城(人口规模不低于200万),以应对人口和经济活动不断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