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视点

当前位置: 首页» 专家视点» 李国平:京津冀与粤港澳两大城市群可相互学习和联动

李国平:京津冀与粤港澳两大城市群可相互学习和联动

发表时间:2023-11-29     作者:新京报     访问量:

 

新京报讯 (记者柯锐)在新京报社、千龙网主办,新京智库、贝壳财经承办的“信心与繁荣——2023新京智库春季峰会”主题论坛“京津冀对话粤港澳:融合与共生——世界级城市群的协同发展”上,北京大学首都发展研究院院长、教授李国平在发表主题为“京津冀与粤港澳两大城市群:异同、发展与联动”演讲时表示,这两大城市群有异有同,差异明显,可以相互学习和联动。


  两大城市群差异明显
  京津冀与粤港澳两大城市群都在致力于建设世界级城市群,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和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战略又都是我国区域重大战略,其自身发展及其联动在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优化我国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体系中发挥着重要支撑作用。
在李国平看来,两大城市群有异有同,差异明显。相同点包括都是国家重大战略,都是优化提升的城市群,都是以建设世界级城市群为目标。不同点则包括所在区域不同,发展定位不同,发育程度不同。
“由于所在区域不同,两大城市群的影响和作用就不一样,而且南方和北方具体的做法也不太一样。发展定位不同。发育程度不同。当前我国北方地区(东北、西北、华北地区)经济增长相对缓慢。”
李国平团队研究和分析发现,通过衡量城市群的几个重要指标,如人口密度、经济密度、交通联系等可看出,两大城市群的发育程度不一样,粤港澳的人口密度相对较高,发展活力要高一些。
不过,对比衡量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指标可发现,在R&D(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强度方面,京津冀则要高于珠三角地区。前者为3.98%,后者为3.72%。R&D支出强度,即是R&D投入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是国际上用于衡量一国或一个地区在科技创新方面努力程度的重要指标。
  城市群建设的成果和短板
  李国平表示,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后,取得了非常大的成就,一些指标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大城市病”问题得到有效缓解。
  近年来,北京非首都功能有序疏解,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稳步推进。
  此外,产业升级转移进展顺利,北京城市副中心和河北雄安新区“新两翼”建设快速推进,区域空间格局不断优化。
  而对于粤港澳大湾区而言,近年来,其也已发展成为联系紧密的大都市群。李国平表示, 粤港澳大湾区创造出了具有广泛影响的“前店后厂”模式,成为区域合作发展的典范。目前,“前店后厂”模式不仅局限于制造业,也在向服务业方面发展。
不仅如此,港澳-珠江三角洲地区内部的经济一体化程度也进一步加强,不仅表现为生产活动的一体化,也表现为人员与服务活动的一体化。如今,在珠江三角洲大都市群内部,已经形成了三大经济核心区以及沿珠江东西两岸各具特色的制造业产业带以及职能分工格局。
  “港澳地区充分发挥金融、贸易、制造服务业优势,实现了经济结构从第二次产业向第三次产业的转型,而珠江三角洲地区则是充分利用改革开放的优惠政策,发挥广东华侨众多的优势,吸引港、澳、台资本,实现了以制造业为主的工业化。”
当然,在李国平看来,粤港澳大湾区空间发展不平衡问题也极其突出,包括“过密过疏”“过富过穷”,珠江东西两岸差异以及优质资源分布不均衡,粤港澳大湾区周边的粤北、粤西和粤东经济发展水平过低,区域差距过大等等。
例如,广东省内部地级市之间发展水平的差距非常大。深圳市2022年人均GDP为17.37万元,而最少的梅州市只有3.38万元,两者相差高达5.14倍;人均可支配收入最高的深圳市为7.08万元,最少的揭阳市仅有2.38万元,相差高达2.97倍。而广东省2022年21个地级城市中,人均GDP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城市有14个。
  “珠三角自身搞得不错,但是和周边地区发展的差距非常大,今后如何把粤东、粤北、粤南都带动起来,是非常重要的。” 李国平说。
  两大城市群怎样实现联动
  京津冀与粤港澳两大城市群怎么联动?在李国平看来,首先,两地在发展模式和经验上可以相互学习和联动。其实各自都做得不错,都有自己的长项,在全国有典范的作用。
例如,京津冀协同发展探索人口密集地区优化开发模式,通过区域协同解决大城市病问题。这是非常重要的经验,值得其他区域去学习。粤港澳大湾区始终处于改革开放前沿,探索“一国两制”下港澳融入国家发展大局,走在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前列。尤其是深圳强调了以应用导向、市场主导的国际化科技创新。
  同时,是教育、科技与人才的联动。目前主要表现为北京的教育、科技和人才对粤港澳大湾区的单向流动,今后可以把香港的大学和深圳的一些高新技术经验给导回来,实现双向联动。另外,两大城市群产业链和创新链的互补和联动也非常重要。今后,两大城市群可以围绕高新技术产业加强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