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视点

当前位置: 首页» 专家视点» 李国平:首都核心功能全面提升

李国平:首都核心功能全面提升

发表时间:2023-02-24     作者:     访问量:

“中国人民的首都北京,是一个极年老的旧城,却又是一个极年轻的新城。”建筑学家梁思成将北京视为“都市计划的无比杰作”。规划之于北京,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10次视察北京,18次对北京工作发表重要讲话,深刻阐述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首都,怎样建设首都”这一重大时代课题,为北京城市规划提供了根本遵循。

沿着习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北京以总体规划引领城市发展,全市各项工作向此聚焦,形成合力。一幅千年古都新的宏伟蓝图正徐徐铺展。

古都新韵 复兴名片

故宫东华门外,游客们脚步匆匆,只为一睹金瓦红墙内的皇家气象。仅一街之隔,故宫东侧的南池子大街136号院,却长期不为人所知。

这座院子,名叫皇史宬。

它是明清两代皇家档案的存放处,也是我国现存最古老、最完整的皇家档案库建筑群。然而,由于历史原因,皇史宬南院逐渐成了大杂院,原本只容纳4间门房的气派庭院,被35间违建房屋挤得透不过气。

修缮标志性文化遗产,是保护建筑,更是保护历史。自2020年5月始,历时两年,皇史宬南院近600平方米的违建被一一拆除,精心修缮后的南北两院也于今年初整体对外开放。

推开朱红院门,眼前疏朗开阔,“金匮石室”洗尽铅尘,复现真容。

北京,作为全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文脉。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2月在玉河视察时指出,历史文化是城市的灵魂,要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产。贯彻落实总书记重要指示,催生了北京名城保护观念和工作路径的转变。

保护的力度前所未有。今年1月,《北京中轴线保护管理规划(2022年—2035年)》公布实施,以“城”为本推动老城整体保护与复兴。

保护的视野更加开阔。“老城保护”新思维替代了过去的“旧城改造”,更多采取保护性修缮、恢复性修建等更新发展模式。

保护的队伍愈发壮大。街道和居委会干部、退休人员、大中小学师生等积极参与,“空间全覆盖、要素全囊括、全过程保护、全社会参与”的保护格局持续完善。

让老北京充满新气象,让老胡同融入新生活。在银锭胡同14号院,居民孙久强在院子里摆上乒乓球台和篮球架,房檐下的花草盆栽越来越多。一个个“最美院落”连点成线,让老城保护向里延伸。

渐进更新 焕发生机

“在北京冬奥会成功举办一周年之际,我觉得最好的纪念就是首钢园区在经历冬奥会以后,成为了一个处处洋溢着生机和产业活力的新城市更新空间。”一场发布会上,首钢集团副总经理梁捷的一席话引得嘉宾频频点头。

赛时,在外媒眼中,首钢园堪称“工业迪士尼”,演绎蒸汽朋克的浪漫。对中国人而言,“首钢”二字意义厚重非凡——历史车轮滚滚向前,当昔日钢花四溅、热火朝天的场面归于寂静,留下的工业园区会面临怎样的命运?“中国式浪漫”背后的格局与胸怀,不是彻底推倒重建,而是让冰火相济、新老共生。

伴随着2023年新年的钟声,一场冰雪嘉年华在首钢滑雪大跳台上演。紧邻三高炉的秀池也开设了“秀冰场”,数百名游客在宽广冰面上尽享冬日欢愉。

还有产业发展。中关村科幻产业创新中心自2022年8月揭牌亮相以来,注册企业已达60余家,聚集初现成效。

首钢园的蜕变是北京城市更新模式的生动注脚。作为全国第一个减量发展的超大城市,北京城市更新就是要通过一点一滴的更新提质,来改善人居环境、激发城市活力,绝不搞大拆大建。

点滴之间见初心。

“这就是我换的房子,比以前的面积更大,住着更舒服。”居民杜生乐呵呵地展示自己“loft格局”的小套房。2021年,他从培育胡同16号院换到3号院后,厨卫浴进屋,生活更方便。

作为全市首个“申请式退租”试点,西城区菜市口西片区老城保护和城市更新项目实施至今,275户居民签约退租,腾出的院落空间引入了人才公寓、设计师工作室、咖啡馆等,已利用面积达到65%。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城市规划建设做得好不好,最终要用人民群众满意度来衡量。

截至目前,首都功能核心区已经有14个“申请式退租”项目,超4000户居民提出申请。3月1日,《北京市城市更新条例》将正式施行,以立法的形式锚定方向、规范路径,打造更多高品质的活力空间。

谋定发展 首都华章

“它,延伸着城市的边界与梦想。”这是北京城市轨道交通发展史展厅序言上的一句话。

每到年底,北京居民都会收到一份特别的迎新礼——地铁新线开通。11号线西段、19号线一期、17号线南段、14号线剩余段、8号线三期剩余段……2021年是个“丰收年”,9条(段)建成投用,通车线路数量为历年最多。随着2022年底至2023年初16号线南段、昌平线南延一期的开通,线网进一步织密,北京地铁运营里程也突破800公里。

交通巨变,为九年来北京城市的高质量发展写下浓重一笔。

“进入新时代,首都发展本质上是首都功能的发展,其全部要义就是加强‘四个中心’功能建设,提高‘四个服务’水平,更好地服务保障党和国家工作的大局。”市规划自然资源委主任张维说,轨道交通的快速发展,拉开了城市发展的框架,也使新城迅速具备承载能力,中心城区和城市副中心依托轨道交通线网实现快速通达,丽泽金融商务区、“三城一区”、北京大兴国际机场临空经济区等重点功能区被串联起来,拓展了首都功能的空间格局。

以“城”的更高水平发展服务保障“都”的功能。

2023年2月,中关村软件园喜报连连:国内首台模块化离子阱量子计算工程机诞生、创新企业拿下亿元大单,科技工作者拿出“拼”的精神、“闯”的劲头,实干开新局。

也是2月,中关村软件园所在的海淀区公布,2022年的地区生产总值首次突破万亿元大关,成为全国第二个经济总量破万亿元的市辖区、全国第一个破万亿的地市级区县。这里的每平方公里土地,产出了23.68亿元GDP。

“海淀的万亿,是绿色减量、科技创新、协同开放发展中实现的万亿。”海淀区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说。

扎实的数据见证北京奋进的脚步。总体规划实施以来,北京“四个中心”蕴含的巨大能量不断释放,成为新时代首都发展的动力源。

目前,总体规划第二阶段实施工作正有序开展。北京将不断交出“规划引领”的阶段性答卷,也将马不停蹄踏上新的赶考征程。

亲历者说

首都发展方式发生深刻转型

市规划自然资源委党组书记、主任 张维

2014年起,北京开始着手编制新版城市总体规划。3年酝酿,6万余字,采纳了3100多条社会公众意见。2017年9月,《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获党中央、国务院批复,确定了一张蓝图。2018年12月、2020年8月,北京城市副中心控规和首都功能核心区控规先后获党中央、国务院批复,拉开“一核两翼”空间框架,首都规划体系的“四梁八柱”基本确立。

在一张蓝图统筹引领下,全市“三级三类四体系”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加快构建。2019年11月,13个分区规划和亦庄新城规划获得批复,区级规划实施的主体责任和统筹力度得到强化。同步按需启动、有序编制街区控规,“十四五”重点任务街区约九成已启动控规编制,全市120个应编乡镇全部启动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工作。

北京还在全国率先开展了城市体检评估。从体检结果看,总规实施第一阶段102项重点任务阶段性目标顺利完成,落实城市战略定位和首都高质量发展取得丰硕成果。

在规划引领下,北京切实减重、减负、减量发展,发展方式深刻转型,成为全国首个减量发展的超大城市。全市城乡建设用地净减量约120平方公里,“摊大饼式”发展得到有效遏制。

减量发展有哪些抓手?我们将土地供应作为优化空间布局、促进产业转型的关键点,合理把握各圈层供地规模,带动城市建设重心从中心城区向外围地区转移。2017年到2022年,土地供应总量约235平方公里,存量用地供应占比逐年提升,由“十三五”期间的53%提升到57%,2022年达到60%以上。

城市更新,对北京市民来说已不再陌生。北京先后出台“1+N+X”系列政策,打通了老旧小区、老旧厂房、老旧楼宇、核心区平房(院落)等各类项目的实施路径;集中规划建设了第一批71个轨道微中心,打造地铁站点与周边公共空间融合改造新模式。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始终把让人民生活幸福作为城市规划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居住方面为例,2017年到2022年住宅用地供应6936公顷,积极探索利用集体土地建设租赁住房,2017年到2022年安排集体土地建设租赁住房约668公顷。

从总体规划、分区规划、详细规划、乡镇规划到专项规划,每一项规划,都是北京蝶变的引领者,也是见证者。新征程上,我们将充分发挥首都规划的战略引领作用,一张蓝图干到底,谱写新时代首都发展的新篇章。本报记者 陈雪柠

专家观点

首都核心功能全面提升

李国平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7年2月24日视察北京工作时指出,城市规划在城市发展中起着重要引领作用,北京城市规划要深入思考“建设一个什么样的首都,怎样建设首都”这个时代问题。同时提出要落实“多规合一”,形成一本规划、一张蓝图。这些重要论述为城市规划地位以及首都规划指明了方向。

在北京发展的各个阶段,北京城市总体规划都发挥了重要的发展引领作用。自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北京市先后编制了七次城市总体规划(或建设方案、建设草案),成为北京城市发展、建设、管理的基本依据。结合不同历史时期城市发展的要求,不断对城市功能定位进行修正和调整,成为指导不同阶段北京发展的总纲领。北京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首都,城市性质中政治中心一直是第一位的。2017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批复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以下简称《总规》),确定加强“四个中心”功能建设、履行好“四个服务”基本职责,是北京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的核心要务。

《总规》明确了以“都”为核心的“都”“城”关系。北京作为我国首都,除了有一般城市所具有的城市功能外,还具有作为国家政治中心的首都功能。《总规》确定的城市战略定位以及优化提升首都功能等,充分体现了首都发展必须坚持以政治功能为统领,把握好了“都”与“城”的关系,明确了“都”是核心,“城”是支撑,“城”的发展是为了更好地支撑“都”这一核心;确定了全国文化中心为城市战略定位之一,将助推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和城市风貌塑造,以彰显“都”的历史文化价值。

《总规》是全国大城市中首个提出减量发展和高度重视区域协同发展的城市总体规划。随着2000年以来人口快速增加和经济功能加速集聚,北京出现了因人口和功能“过度集中”导致的“大城市病”,为此,不同于以往绝大多数城市总体规划都是增量规划,《总规》是减量规划,在城乡建设用地上进行了削减,并要求疏解非首都功能。

《总规》体现了城市发展要以人民为中心,以高质量发展为主线。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就是最大的“以人民为中心”。北京是高质量发展走在全国前列的超大城市,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总规》将科技创新中心和国际交往中心分别作为四大城市战略定位之一,将促进区域协调和城乡统筹、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提升人民生活品质等作为重要内容,这些都是衡量一个城市高质量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准。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规划科学是最大的效益、规划失误是最大的浪费、规划折腾是最大的忌讳。《总规》很好地处理了“都”和“城”的关系,体现了首都职能,也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和高质量发展的城市发展理念,是一个符合首都发展要求的科学的总体规划。将《总规》所绘制的蓝图转变为现实,需要以钉钉子精神抓好规划的组织实施,加强规划实施的评估、监督和考核。《总规》实施以来,北京市建立起了“一年一体检、五年一评估”的城市体检评估机制,维护了规划的严肃性和权威性,推进了《总规》实施,并取得了预期效果。

在《总规》这张蓝图的引导和要求下,北京市不断践行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落实首都城市发展战略定位,始终坚持以首都发展为统领,优化提升首都功能,有序疏解非首都功能,加强“四个中心”功能建设,提高“四个服务”水平,实现了从北京发展转向首都发展,从单一城市发展转向京津冀协同发展,从聚集资源求增长转向疏解非首都功能谋发展,从城市管理转向超大城市治理的四大转向以及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

(作者为北京大学首都发展研究院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