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院新闻

当前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 本院新闻» 北京大学国子监大讲堂第157讲

北京大学国子监大讲堂第157讲

发表时间:2017-04-22     作者:北京大学首都发展研究院     访问量:

  4月8日,由北京大学首都发展研究院与北京市东城区教委联合举办的“北京大学国子监大讲堂”第157讲在东城社区学院4楼报告厅开讲。北京物资学院教授陈喜波作题为“通州历史?漕运?运河文化”的专题讲座。

  20170408_093245

  陈喜波从大运河文化带讲起,向听众展示了北京运河文化带的示意图,将通州的运河文化置于北京的历史发展变迁和通州的区位优势之下分析,指出通州是扼守京城东大门的要塞,也是京杭大运河的北起点,在中国漕运史上占据重要位置。

  接着,陈喜波结合大量的史料,讲述了通州建制沿革和通州的建城史,他将通州的发展史分为三个阶段,即始于公元前195年的边镇属县时代、始于公元1151年的畿辅重镇时代和进入21世纪后的城市副中心时代。他讲到,伴随着通州城的变迁,为了便利贸易运输,历代帝王都大力发展内河运输,通州的漕运拉开了序幕。随着漕运的发展,通州城池自明初以来也日益扩展和完善,通州在明清五百余年中一直享有“一京、二卫、三通州”的盛名。陈喜波通过研究明清两代文人和朝鲜、英国等使臣对通州城的记载,向学员们描绘了明清两代作为京杭大运河沿岸漕运重镇通州的繁华景象。

  大运河是中华文明的典型代表,也是世界文化遗产。讲座中,陈喜波介绍了通州的运河文化以及遗存的为数不多的景观,他主要讲述了北运河沿线的运河文化遗产,包括古河道、闸坝、堤防、码头、仓厂、村镇、寺庙、桥梁、地名和风俗等。他指出,由于近代政府对运河文化的不重视,导致大部分的遗址没有得以保存,需要全社会的关注和政府加大投入,该保留的遗址要保留,该恢复的景观要原样恢复。

  讲座的最后,陈喜波简单地介绍了通州的地方文化和通州与外界的关系。讲座结束后,部分学员就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和授课老师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和交流。

  北京大学国子监大讲堂下一次讲座将于2017年4月22日开讲,具体讲座信息请关注北京大学国子监大讲堂微信公众号或登录北京大学首都发展研究院网站http://www.bjdi.pku.edu.cn和东城社区教育网http://www.110101.cn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