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院新闻

当前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 本院新闻» 京津冀协同发展联合创新中心主办“新三大区域发展战略”互动与创新高端对话

京津冀协同发展联合创新中心主办“新三大区域发展战略”互动与创新高端对话

发表时间:2016-10-20     作者:北京大学首都发展研究院     访问量:

  2016年中国区域科学协会年会(RSAC2016)暨“拓展发展新空间——创新、集聚与区域发展”主题研讨会于10月15日至16日在长沙召开。期间,由京津冀协同发展联合创新中心承办的“新三大区域发展战略”互动与创新高端对话在枫林宾馆举行。

  20161015_154559

  对话由北京大学首都发展研究院院长、京津冀协同发展联合创新中心副主任李国平教授主持。南开大学中国城市与区域经济研究中心刘秉镰教授、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白永秀教授、华东师范大学城市与区域科学学院孔翔教授、四川大学经济学院黄勤教授、湖南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周国华教授、浙江海洋大学浙江舟山群岛新区研究中心黄建钢教授和东北大学建筑学院修春亮教授等作为对话嘉宾出席了会议。

  论坛围绕中国的“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和“长江经济带”三大区域发展战略,展开了热烈地学术讨论和深入的思想碰撞。

  白永秀教授首先阐述了对“一带一路经济区”的看法,他认为“一带一路经济区”的区域发展战略从整体来看,是中国走向世界经济一体化的代名词,它深化了中国国际经贸关系。从更深层来理解,在某种意义上它是一种外交战略。从区域层面来看,他提出了“西兰乌”经济带,阐释了陕西在“一带一路”发展战略中的地位,指出重视次区域发展战略的支撑作用和陆地经济,具有深刻的地缘政治意义,也是一种高水平的战略性顶层设计,希望各个区域战略之间能够互动和融合。

  刘秉镰教授作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研究领域的专家,论述了京津冀作为国家级城市群,协同发展的目的是为了解决城市病,消除三大差距,解决高水平发展、改革创新、区域间协同发展的任务,形成城市连绵带,是一种内向型区域发展战略。刘教授同时希望学者理性地看待区域政策,跳出政绩引领下的决策者的规划看问题,从改革的角度,强调经济区划和行政区划的协调与统一。

  对于长江经济带的区域发展战略,黄勤教授发言指出,四川作为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向生态共建和经济强省的方向发展。在落实国家发展战略的过程中,核心转向生态而不是经济,黄金水道的黄金效应也向生态效应转变,注重保护,不搞大开发,主张生态优先,绿色发展。

  针对三位教授的发言,其他教授也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

  黄建钢教授重点围绕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谈了自己的看法,他强调“一路”要放在区域发展的角度看,培养动态思维,他指出,舟山群岛作为海上之港和国家级经济新区,从区域战略角度来看,理应更加受到国家的重视。他主张要由表及里,透过现象看本质,重视海洋经济的发展。

  孔翔教授来自上海,他结合长三角城市群的发展畅谈长江经济带这一区域发展战略,他认为长江经济带建设确实要增强水系上的联系,长三角城市群是发展较好的典范,体现在区域发展合作水平方面,具有很大的活力。他指出区域发展的三大基本要求,际一是以市场主导,二是重视民间基础,三是动态过程。同时他也部分地回应了黄勤教授的观点,赞同长江经济带建设注重在生态保护方面,着重陈述了区域间补偿和改革创新的问题。

  周国华教授作为长江中游区域研究方面的代表,主要从省区协同的层面指出应提高湖南发展的开放性,提升长株潭城市群的定位和区域协调发展程度,实现共同富裕。同时他坦言长江经济带发展难点在中游,要寻求突破。叠加三大区域发展战略,应提高区域的综合响应程度而不是单向响应度。

  综合各位专家的观点,修春亮教授谈了自己的看法,他指出“一带一路”发展战略始于地缘政治受阻,着重解决地缘政治关系;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则需要中央高层领导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前景广阔。现场气氛十分热烈,与会的其他教师和学生也参与到讨论当中,围绕专家的观点进行了良好的互动。

  最后,李国平教授作了总结发言,他感谢各位专家教授带来的这场思想的盛宴,能够让在座的师生一起聆听“三大区域发展战略”高端学术思想的交流和碰撞。同时,他也谈了自己关于“三大区域发展战略”融合发展的想法,比如在思维范式上,要培养开放性思维;强调区域直接的联系同时要针对性的看问题,指出地理区域并非经济区域;国家政策公共方面,着重点放在均衡导向而非效应导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