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院新闻

当前位置: 首页» 新闻中心» 本院新闻» 新年论坛(2016): “京津冀协同发展新动态”高端主题对话

新年论坛(2016): “京津冀协同发展新动态”高端主题对话

发表时间:2016-01-12     作者:     访问量:

  “京津冀协同发展新动态”高端主题对话由北京大学首都发展研究院院长、京津冀协同发展联合创新中心副主任李国平教授主持,对话嘉宾分别就京津冀协同发展总体发展战略的思路、体制机制问题、北京在京津冀区域疏解非首都功能面临的问题、河北在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过程中的现状与问题,以及利用大数据手段看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进展情况等方面发表了各自独到的见解。

   刘秉镰教授从学者的角度对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有关问题做了一个解剖。他指出,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战略有它非常特殊的意义,这是由于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经历了毛泽东时代的全国平均主义,邓小平时代是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一部分地区先发展起来,应该说是牺牲公平换取效率,由于牺牲了公平换取效率导致了三十年快速发展的同时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从西部大开发开始,江和胡两任政府和这一届政府都在解决部分的牺牲效率换取公平的问题,京津冀和沿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的提出,正是基于此,在兼顾共享的同时考虑到一些重点地区的开发,要解决新的经济增长极的问题,拉动我们国家的经济增长。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目标是发展,协同是手段。从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世界级城市群有很多指标,其中一个指标就是人均GDP,世界级城市群人均GDP是三万美元,北京和天津目前只是其一半,河北则为7000多美元,现在已有区内竞争的情况,而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本质是要建设世界级城市群,在中国取得一个新的经济高地,经济、社会、城乡统筹全都在发展,要共同发展。京津冀协同发展过程当中包括解决大城市病,其实疏解北京的非首都核心功能还是解决大城市病的问题,大城市病主要有三个问题:住宅、交通、污染,中国的要素集聚从城市经济学来看有两大动力:规划效应和聚集效应,而现在中国我个人认为是两大基本动力:一是向权力集中,从农村到镇,从镇到县,从县到省会,从省会到北京;二是向公共服务集中,上海的公共服务好,北京的公共服务好,于是向公共服务集中。解决这个问题不仅要按照一般的城市发展规律,还要解决体制改革的问题,行政的手段与市场手段相结合,疏解首都功能应该和周边城市的建设,公共服务的均等化特别是河北省要同步推进。 刘秉镰教授发言 殷存毅教授从区域协调发展的府际关系对京津冀区域发展进行了解读。他指出,雾霾成为了整个华北地区的常态,这其中涉及到主体功能的有效约束和环境可承载的问题,形势非常严峻。协同发展不仅仅只是一些数据的变化,更重要的是涉及到体制进一步的深化改革,因为协同发展涉及到跨越现有行政区划机制利益的协同问题,从1984年当时的中央就提出要加强横向经济联系合作,全国在那个年代就成立了近97个跨行政区域的各类协同发展单位,后来逐渐又无疾而终,取而代之的是1990年代中期的诸侯大战。进入2000年以后,像长江三角洲的城市群、城市联盟,珠江三角洲的长株潭等区域合作增多,形成了协调的机制和体制,这其中第一就是城市相关的首长联席会议,各个省都成立了协同办,但在成效上有共同点:只要不涉及怎么花钱的事情都话协调,比如天津到北京把私人小汽车限行日期统一,比如城市电话号码也统一起来,因为城市电话号码也好,这些也好,对于各地的地方财政的影响是非常有限的,但是一旦涉及财政的问题就不好协同了。所以,跨区域的利益分配机制和体制是一个核心问题。举例来说,河北省在调整产能结构,关闭钢铁产业的结果实际上给了我们其他地区很大的外部性,但按照传统的补偿机制来讲主要是由中央财政来转移支付,这是一个纵向的转移支付,而其他地区享受了外部性但没有付出效应的成本,其他地区发展中的各区域成本和社会成本不相符合,应该要建立横向的转移支付制度或体制。在讨论跨区域的利益协调机制中过分的或者过于重视财政机制,而忽略了市场机制的重要作用,所以,对于区域协同发展,京津冀协同发展很重要的一个问题就是跨区域的利益分配体制机制的结构问题。 殷存毅教授发言 孙久文教授针对非首都功能疏解问题以及北京中心城区发展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指出说非首都功能疏解有一些向前推进的方面的,主要体现三点:一是市政府的两表:表态与表率;二是低端产业迁出;三是北京市政府出台了一些限制进入北京的产业名录,限制的产业门类占北京现在全部产业门类的79%。但疏解非首都功能还面临一些问题,主要在两个方面:(1)北京大城市病的治理,雾霾已经成了北京乃至京津冀一体化的新常态不光是北京有雾霾,整个京津冀现在雾霾都时不时的就来光顾一下,北京交通也没有明显好转,房价还在不断上涨,北京大城市病没有明显好转,反而恶化了;(2)协同发展的一些体制机制还不是很到位,怎么样建立一个长效的体制机制还是没有完全建立起来。结合前面问题,孙久文教授还谈了自己的设想:(1)疏解非首都功能的核心到底是不是疏解北京人口?目前疏解人口的难度很大,如果北京城能够宜居的话还要不要疏解人口,如果我们能够把北京变成一个适宜于宜居的城市的话,那两千万人口是不是也可以,再多一点是不是也可以,这个问题是不是可以重新探讨;(2)功能疏解带动不了人口疏解,比如首钢是疏解出去了,但原先首钢有7万人,现在疏解出去的也就4000人,每周回北京一次,还有班车来回接送,这个成本比他住在这个地方还要高得多,并没有区别。未来的非首都功能疏解是不是可以把功能疏解和人口疏解拆开来看,分别设定不同的目标;(3)中心城区是北京文化的载体,功能和人都可以搬走,但文化载体是搬不走的。未来北京真正文化中心的建设应该把核心放在东西两城,建成北京的文化区。 孙久文教授发言 高智研究员介绍了河北的京津冀协同发展目前落实的情况,并谈了自己对京津冀协同进展程度的认识。他介绍说京津冀协同发展已经进入到了操作层面。河北省十分重视京津冀协同发展,从“十三五”规划来讲省委提出了三个工作总基调:(1)第一个就是协同发展,作为未来“十三五”河北发展的一个工作主线,在具体操作层面国家规划纲要发布以后从省里落实中央规划纲要的意见,从四个定位的专项规划作了全面部署;(2)河北省内部的各城市之间进行协调,从功能定位来讲,对全省13个城市的功能分别进行了定位以保证这些城市发展方向将来的协调;(3)跟京津协作,谋划了几大平台,包括:石保廊区域,就是我们国家公布的7个自主创新示范区河北重点放在石家庄、保定、廊坊区域,另外借鉴美国128公路的做法,提出了科技成果转化的示范区,还有就是谋划了保定白洋淀科技城,石家庄科技新区包括秦皇岛的国际生态健康城,还有在整个产业包括工业和农业的疏解项目的承接上谋划了40个各类型的平台等。另外,作为整个京津冀环境的支撑区,13年以来每年河北在环保投资上大概有几十亿,从压减过剩产能,从整个京津保区域的生态过渡带的规划设计,从周边国家公园的规划设计来讲这些工作都在持续做,另外还持续实施了整个全省的山水农田湖的综合治理,压减产能等,河北希望抓住京津冀协同的机遇,为与京津共同发展做了充分准备与巨大努力。高智研究员还指出,从京津冀协同的进展来讲,可能有一点溜边,,涉及切身利益的东西也在做,但是很难推进,制度性的东西目前还没有突破,比如现在的税制能不能改?人口疏解首先是要控制人口过快增长,新增人口尽量不要进北京的中心城区,京津冀公共服务能不能尽快的形成一体化,借以提高外围对人口吸引力等等。 高智研究员发言 祝尔娟教授利用大数据从企业细胞入手来研究京津冀整个产业投资以及从这个过程中来看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进展,分享了研究的成果结论。她指出,(1)京津冀三地的在营企业一共有210万家,注册资本共26万亿,这当中北京的在营企业占50%,有106万家,北京整个在营企业的注册资本占到64%。所以总的来看,从实力、企业数量和企业资本来看北京还是最大的。再有就是从企业的性质来看,因为这个地区我们也想研究一下到底现在这个企业的结构是什么样的结构,国企的注册资本占到53%,民营企业的资本占到35%,外营企业的资本占11%,集体企业的资本占1%,也就是说国企还是骨干力量,特别是在这点上显然我们要进行政策调控、政府治理各方面和长三角、珠三角不太一样,和我们这个地区的企业结构是不一样的。(2)从2011年到2015年9月这个阶段京津冀三地企业相互投资的情况来看,重点集中在12个产业,大体上占投资总额的76%,其中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接受投资高居首位,大体上占36%,其次就是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也就是说在12大重点产业中这两个占了相当大的比例。还有就是从三地的重点产业吸纳投资来讲,北京、天津、河北投资的情况各有倾向。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京津冀的产业协同格局已经有雏形了,从北京来看北京接受投资额最多的行业包括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以及电子信息产业,这三大产业分别占三地对该产业累计投资额的70%多,分别是72%、89%和70%,也就是说在北京吸纳投资重点是在这三个产业方面。天津从2011年到2015年这段时间来看主要是航天航空产业和金融业,这两个产业吸纳投资能力居三地之首,航天航空产业累计接受投资额是36.4亿,占三地对该产业累计投资总额的54%,金融业接受投资额占了近50%。河北主要是集中在制造业上,主要是在钢铁产业、化工产业、装备业还有医疗产业吸纳的投资额居三地之首,分别达到70%多、80%多等等,这就可以看到重点产业吸纳的资金各有侧重。(3)京津冀区域发展战略上升到国家战略以后,三地相互的投资呈现出的一些新特点:一是京津冀三地相互投资呈现了一个加速的态势,特别是15年1至9月份整个三地相互投资总额达6400多亿,占14年到15到9月份这段时间总额10400亿的62%,而且是14年三地投资的1.6倍,这也反映出了15年更呈现出了加速的态势。二是北京的对外辐射作用开始显现,而且北京对河北投资的力度现在已经超过了对天津的投资力度。14年北京对于河北的投资才161亿,但15年1到9月份北京已经开始大幅度流入河北,投资额达700多亿,是对天津同期投资的两倍,15年1到9月份对天津投了380多亿,实际现在等于是两倍,而且相当于对河北14年全年投资的4.8倍,所以这也可以看出一个新的趋势。三是北京对天津、河北的投资有不同的行业倾向,北京对天津的投资主要集中在知识密集型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从空间布局来看它主要集中在对滨海新区的投资,滨海新区的投资占了50%以上,其次是武清区。北京对河北投资主要集中在制造业。从空间上来看重点是四个城市,包括唐山、廊坊、石家庄和保定,其中唐山占总投资的三成。四是天津与河北相互投资日趋活跃,两地产业合作现在也在不断加强,这方面也有一些新的特点,天津对河北投资主要是投向制造业,而且从空间上主要投杂唐山、保定和秦皇岛,河北对天津的投资主要集中在金融、商务服务和批发零售,而且超过五成投到了滨海新区。此外,祝尔娟教授还指出京津冀三地的投资现在正在助力三地的产业升级,北京现在也在吸纳投资,主要集中在三个行业,分别是科技研发、商务服务和文化创意产业,天津吸纳投资主要集中在知识密集型和现代服务业,河北投资主要集中在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所以三地现在这些投资对于我们的产业升级都起到了很重要的推动作用。 祝尔娟教授发言 主持嘉宾李国平教授对各位嘉宾对话做了精彩点评,指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一个定位就是以首都为中心的世界级城市群,本对话版块是上一版块的延续,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已经进入到实质性推动阶段。随后,对话嘉宾还对制约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一些矛盾和问题提出了看法和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