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子监大讲堂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 国子监大讲堂» 国子监大讲堂动态» 北京大学国子监大讲堂第171讲:隋唐五代(上):回归大一统

北京大学国子监大讲堂第171讲:隋唐五代(上):回归大一统

发表时间:2018-01-20     作者:北京大学首都发展研究院     访问量:

  1月6日,由北京大学首都发展研究院与北京市东城区教委联合举办的“北京大学国子监大讲堂”第171讲在东城社区学院409报告厅开讲。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叶炜作题为“隋唐五代(上):回归大一统”的专题讲座。

  171

  叶炜主要研究南北朝隋唐史、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的相关内容,继上一期讲解了魏晋南北朝的门阀社会及解体后,开启隋唐五代回归大一统的历史时期,本期主要介绍隋唐的政治和制度。

  继承400多年分裂时期国土开发、民族融合、文化整合等历史遗产,隋开皇九年(589),隋文帝完成了新统一,并进行了一系列的重建改革。隋朝将地方三级制改为二级制,地方佐官中央任命。隋炀帝即位后,为更有效的对关东和江南进行管理、控制,兴建了两大工程:营建东都洛阳、开凿大运河。隋朝大运河贯穿海、黄、淮、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真正把中国历史上最基本的南、北两大区域密切沟通了起来,出现了经济中心由北至南、由内陆向沿海的转移,是唐代统一局面得以巩固的重要基础。

  唐朝的政治大势,叶炜从隋唐皇室血缘关系图讲起。对李渊、李建成、李世民的功过进行盘点,客观还原宣武门事变的始末。太宗后,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对科举制度的贡献,为开元盛世提供了人才的基础。

  叶炜从政治制度、财政制度、军队体制改革等三个方面,对唐代制度变革进行了讲述。政治制度层面,唐代自中唐以后渐改“三省制”为“中书门下”制,预示了此后中国古代国家中枢权力机构的动作方式的重大转变。财政制度层面,唐代税制多变,从租调庸到两税法,唐前期均田制与租调庸制,再至安史之乱后新加税种户税(按户等纳钱)和地税(亩征二升,初用于备荒)。唐德宗建中元年(780)正月废租庸调制,颁行两税法,是中国赋役制度发展过程中划时代的变革。

  军队体制方面,在唐代,统领府兵的基层组织叫做“折冲府”,折冲府共有600多个,分属中央十六卫统领,折冲府的长官称折冲都尉。唐朝重用蕃将并委以重权导致安史之乱。安史之乱平息后,唐朝吸取教训,对节度使制度进行调整,唐德宗时期加强了中央禁军的建设,扩充神策军。

  叶炜指出,唐代宦官专权是从唐中期开始的。安史之乱后,宦官因拥立有功而权力增大,后来又直接掌握了兵权,宦官开始干政。唐宪宗以后的皇帝中,七帝为宦官所立,而宪宗、敬宗死于宦官之手。有些宦官甚至自称“定策国老”,视皇帝为“门生天子”。昭宗天复三年(903),宣武节度使朱全忠奉昭宗命入长安,尽诛朝中宦官,解散宦官控制之神策军。 907年,朱全忠废哀帝,改国号梁,都于汴,史称后梁,唐灭亡。

  北京大学国子监大讲堂第172讲将于2018年1月20日在东城社区学院409报告厅举办,继续讲述“隋唐五代”时期的历史,具体讲座信息请关注北京大学国子监大讲堂微信公众号或登录北京大学首都发展研究院网站http://www.bjdi.pku.edu.cn和东城社区教育网http://www.110101.cn查询。